敦煌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在这座文化古城中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莫高窟、沙岭晴鸣的鸣沙山、有魔鬼城之称的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和形似月牙状的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莫高窟
鸣沙山骑骆驼的人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夜晚的月牙泉
说到敦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黄色,总感觉敦煌这个历史古城应该是古老的颜色,但是月牙泉是众多敦煌景区的佼佼者。
作为敦煌最为出众的景区,它的出众之处究竟在哪里呢?月牙泉的奇异之处是其四周被沙山环绕,流沙与泉之间仅隔数十米,却相安无事,相映成趣。
自古以来,沙和水本是难以共存的,但千百年来,鸣沙山和月牙泉沙泉共处、沙水共生,在敦煌年降水量只有4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的环境中,泉水不枯;在大风和沙尘暴肆虐的情况下,沙不进泉。
而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这是月牙泉的奇观之一,月牙泉还有其形状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那么在沙漠中顽强生存的月牙泉是如何形成的呢?
关于月牙泉有一个传说……
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传说毕竟是传说并没有太大的事实依据
而对于月牙泉的形成
后人也给出了四种解释
向下看
。
。
。
古河道残留湖
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断层渗泉
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风蚀湖
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人工挖掘 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重点来了…………
而本该永远鲜活的、千年不涸的,但是现在的月牙泉却不同往日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破坏,没有限制的荒地开垦,使得月牙泉附近的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目前的它只有依靠“输液”才可以维持美丽,就像生病的老人需要依靠“输液”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一般。
为了保护月牙泉,政府投资47亿来为月牙泉补水,实施了关闭机井、压减耕地的“关井压田”和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趋势,但是这只是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
想要从根本上保护美丽的月牙泉就要禁止人为的破坏,保护好月牙泉周边的环境,只有保护好周边的植被不被破坏,还可以保护好月牙泉,才可以守住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