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乌兰布统马背上的旅行
2019-09-06 devil

“Chu、Chu……”,蒙古族马倌呼斯楞坐在马背上喊了两声,他所骑的蒙古马便在草原上飞奔了起来。 

千万不要误以为电视剧中的“驾”、“吁”是控制马儿的“马语”,对于蒙古马来说, 你喊什么它都只是听个响儿, 只有出发时呼斯楞用双腿夹了夹马肚子才是真正的“马语”。

 


马的历史比人类约早5000万年,在内燃机问世之前,骑马一直是旅行者最佳的选择,无论是在玄奘西行还是“纳西学之父”约瑟夫·洛克的旅程中,马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身材矮小、四肢粗壮蒙古马,不仅在草原地区可日行50~100km,而且体力恢复神速,连续骑乘10余天也没问题,更是备受骑行者的青睐。


真正能够令蒙古马大展身手的地方还要在内蒙古,此次地形丰富的骑行路线,吸引力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骑手相聚西拉木伦河畔马场,其中甚至还包括一名来自法国练习英式马术的半专业骑手。

此行我们将穿越浑善达克沙地,体验马背上的旅行。

“内蒙古欢迎你”


“我以为她们出不了马圈,没想到骑这么快!”Lucas指着几个第一次骑马的姑娘对我说。此前他在法国练习了多年英式马术——盛装舞步,不过这是他第一次体验蒙古马。

虽然如今的马种都已经过改良,但与英式马术的马种相比,这些马的蒙古特色依旧出众。盛装舞步的骑手在马上只需通过手指轻触马背的不同位置,马便会作出慢步、快步、跑步、后退等规定姿势。

简单来说,练习盛装舞步就如同驾驶一辆超级跑车,你的油门、方向、刹车只需很小的幅度即可操控,但对于蒙古马来说,就如同驾驶一辆越野皮卡,只有轰一轰油门才能跑起来,不使劲用双手拉住缰绳,马匹是不会停下脚步的。

显然Lucas还需要些时间适应蒙古马。


尽管我已经略知蒙古马的脾气,但是在刚骑上马几小时后,这头名为小阿拉噶的小马便再也不愿意多走一步了。

无论你大喊“Chu、Chu”,还是使劲夹马肚子,这匹小马都无动于衷。

最后被我逼急了,反而朝着相反的方向走起来。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的这匹马正在用它的方式抱怨我的骑术差。无可奈何之际,马倌终于骑马而来,拉着我的小阿拉噶朝目的地飞奔起来。



不得不说,蒙古马天生就是为旅行者而生的。

相比其他纯血马、汗血马,蒙古马的骑行感受堪称一绝,蒙古马体型小、四肢稳固,马匹行进中的颠簸感很轻,这也就是专业骑手口中的“浪小”,同时马匹的步伐短,这令蒙古马的速度不会太快,这对于初学骑马的我来说非常友好。

傍晚,双手上的水泡、浑身酸疼的肌肉却提醒我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骑马就是骑节奏”,领队土豆泥对我说,“我觉得我就像坐在一个按摩椅上,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震动,不仅不累而且还很舒服。”说完他一个加速便冲到了队伍前面,留下了缓慢前行的我。

不过熟练掌握节奏并非易事,骑马时你要和马保证一样的运动频率。

骑马高手都具备高超的“压浪”技巧,无论快慢,骑手都仿佛“长” 在马背上一样,和马融为一体,随着马的运动轨迹而起伏,这样也会令马儿舒服,从而跑得更快更省力。


 

100公里风光“最内蒙”

相比飞驰而过的汽车,骑马旅行可以体验到很多独家风光,尽管要忍受炙热的阳光和飞扬的尘土,但最美的景色绝对不在公路两边。

大多数人对内蒙古的印象都停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其实这里的地形风光丰富多样,尤其在半农半牧地区克什克腾旗。



这里是克旗西南方向的西拉木伦河畔。

高耸入云的天然白桦林、荒无人烟的沙漠、浩瀚无边的达里湖……你能想到的迷人风光在这里都能看到。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连骑四天:只要醒着,你随时可以上马,想骑多久就骑多久。


出发地西拉木伦河,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辽契丹文化、蒙元文化就诞生于这里。

在北方缺水的情况下,绵延的西拉木伦河滋养着广袤的草场、白桦林以及健壮的牲畜。

进入古老幽暗的松树林,如果运气够好,还有机会遇到传说中的傻狍子。不过这次狍子没见到,我倒是在草原的梭梭树里发现了一窝刚出生的百灵鸟。


其实在浑善达克沙地骑行,一路上并不缺乏鸟类的陪伴。

浑善达克作为有水沙地,每年三、四月份,大批候鸟从南方飞回,来达里诺尔湖栖息,其中有丹顶鹤、天鹅等国家保护动物。



浑善达克沙地经过十几年的治沙工程,绿色越来越多,多样的地貌在这四天的行程内不停变化。

这一刻,你正在平坦的草地上狂奔,翻越一个山丘后,草原马上就变成了雪白的沙漠,再翻越一个山丘,一片白桦林又出现在眼前。

流动的景观不停刺激着你的神经,虽然四天的时间仅骑行了100公里,无法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一个小时的行程相提并论,但带来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远非100公里能够丈量。

 


马背旅行不寂寞


每当抵达宿营地,马儿们卸掉马鞍,痛痛快快地在草地上打滚放松的时候,草原中央的各式水果也已经备好。


蒙式铜锅涮肉已经开始沸腾,美味的葡萄酒也在晚霞中飘香,晶莹的酒杯闪灼着迷人的光芒。如果你是一个羊肉吃货,那么你的好日子来了,羊肉串、涮羊肉、烤全羊、手扒肉、风干羊肉面……不仅种类繁多,选自自有牧场仅3个月大的羔羊肉质更是鲜嫩且没有膻味。

抵达达里湖的那天中午,烤鱼也成为桌上佳肴。而鱼与羊正好组成了“鲜”字,味道如何,可想而知。


马场主郑一丹(左)亲手参与红柳烤肉


但如果你是一个手机控,可能会有点煎熬。在宿营地,手机基本接收不到任何信号,想要打电话,需要走上300米抵达宿营地后的山丘。


这样的体验虽说难以适应,但也难能可贵,毕竟一年之中能有几天这样的无网络体验还是令人倍感美好的。


蒙古族有这样一句谚语:“没有马,蒙古人就没有脚,不会骑马的不是蒙古人。”在草原上,再好的汽车也替代不了马。

下大雪时,马儿能自己找草吃,它们刨开了雪,后面的羊也就有草吃了。

蒙古的生活离不开马,牧民以马代步,骑马放牧,骑马迁徙。


牧民的孩子在不会走路时就已经会骑马了,无论贫穷富有,在草原上生活的孩子也都会有一匹自己的小马驹。

只是如今草原上变了景象,养五只羊的经济效益远超养一匹马,而养马需要的草场面积更大,成本更高,导致越来越少有牧民选择养马。

马文化正在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好在旅游业让马儿们有了新的舞台,马背旅行也成为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传承者。

 



马背旅行创办人郑一丹是个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内蒙人”,爱马如命,开始只是骑马,后来干脆当起了马场主。他见过世面,也了解这些来自大城市的骑马者的真实需求。所以除了骑乘体验之外,马下的生活如何也是他非常关注的部分。



在马背旅行的整个行程中,一辆改造后的六驱越野卡车成为旅行生活中的亮点,它不仅是移动厨房,还是带有淋浴间的后备服务车,让我们在各种不便的野外宿营中,能过上又接地气又愉悦的生活。

无论是把酒言欢还是围绕篝火跳一支舞,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些马一直与你相伴,白天陪着旅行几十公里,晚上就在帐篷周围吃草、睡觉,马与人的距离始终紧密。

特别是入夜后,除了马悉悉索索吃草的声音,什么都听不到;除了满天星辰,什么都看不到……原始的草原美,就得用最原始的方法去感受,去看、去听、去品味。


马场主——郑一丹

出发前我曾担心四天的行程会不会太单调,事实上每天带来的骑马感受都不同,不仅仅是由于技术娴熟都越骑越快,更重要的是心态也在逐渐改变。

当策马奔腾,整个世界都在马蹄之下,在一轮又一轮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冲击亢奋之后,人的思绪会变得非常遥远。

有时会突发奇想捕捉到一些灵感,有时那些曾在脑中盘旋的困惑会突然打开,又或是心底的某些遗憾逐渐释然。


阿兰·德波顿说:“旅行能催人思索。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与陌生的所在。”

在辽阔又陌生的草原上,思考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一位首次骑马的同伴对我说:“在马背上,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我深有同感。

在马背上的时光,仿佛与世界切断了联系,你必须要完全掌握你的马、选择你要走的路、控制自己的节奏、欣赏周遭的风景。

这是一个真正的独处时间,很容易聆听到自己的内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