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到处都是各类网红打卡地。但真正的老北京风貌却逐渐被大家遗忘了~
11月29日,“我家街巷最好看”活动及颁奖仪式在北京日报社举行,东城区交道口街道雨儿胡同和前门街道草厂四条荣获“北京十大最美街巷”称号;东花市街道北里西区杨志军荣获“北京十大最美小巷管家”称号。此外,景山街道三眼井胡同、东华门街道西堂子胡同、北新桥街道青龙胡同获得了“北京十大最美街巷”入围奖。
雨儿胡同
雨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地区,东起南锣鼓巷,西至东不压桥胡同,全长343米,宽5米,呈东西走向,共有院落38个。2015年以前,雨儿胡同和绝大多数老城胡同一样,院内私搭乱建普遍,历史风貌破坏严重。而最让居民闹心的便是:居住条件较差,环境秩序混乱,出行不便。
经过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不仅恢复了胡同肌理和历史风貌,更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在“共生院”模式试点上取得了突破。相比其他区域的“共生院”,雨儿胡同“共生院”本着优先改善留住居民居住条件的原则,拆除自建房,通过利用腾空房屋或内置二层的方式,植入现代化的厨卫浴设施,解决留住居民日常厨卫需求,适度提升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人居环境。
草厂四条
草厂四条位于前门街道中部,毗邻前门三里河。明朝时,这片区域曾是一片芦苇园,聚集了很多以织席为业的作坊和业主,因此得名“草厂”。经过整治提升,草厂四条找回了老北京胡同的亲切感。“以前地面坑洼不平,两边乱堆乱放,现在绿植遍地,架空线入地了,春夏秋三季可以说是鸟语花香。”草厂四条居民丁淑凤对胡同的新面貌赞不绝口,“现在胡同还有了‘建筑共生’这个模式,感觉老胡同添了不少生机活力。”
经过重新设计,在腾退出来的空间形成一种建筑共生;引入青年人入住,和爷爷奶奶等原住民做邻居,形成居民共生。然后,新老融合形成文化共生,逐步找回老胡同之间的亲近感。
西堂子胡同
西堂子胡同东起东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全长约539米,25号、27号四合院原为清末军机大臣左宗棠住宅,清末大学生那桐家庙曾在此。自2017年起,东华门街道通过拆除违法建设、封堵违规“开墙打洞”、建筑立面整饬、架空线入地、机动车禁停等一系列举措对西堂子胡同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在此基础上,2019年9月,通过加装非现场执法探头、拓宽人行步道、增设绿化景观、打造休憩空间,实现西堂子胡同品质精细化提升,成为全市首批“交通安宁步行友好”街区胡同之一。
“整治过程中,我们坚持设计先行,民需为导向,同时注重后期管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中心街巷设计师尹若冰介绍,通过前期调研和居民代表大会,征集居民意见、确定设计方案后,才实施了胡同的整体整治提升,之后更由居委会引导居民参与自治,实现管理可持续。
三眼井胡同
三眼井胡同东起嵩祝院西巷,西止景山东街,南与大学夹道相通,北与吉安所左巷、横栅栏胡同相通,全长306米。2017年5月起,三眼井胡同启动综合整治,在整治提升过程中,景山街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向居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
据了解,街道引入微信小程序——“路见”景山平台,借助科技手段,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开展“景山小提案”活动。在这个平台上,老百姓可以通过手机,在街道地图界面里任意位置标记建议或改善内容,比如超市菜店、公共厕所、健身设施、夜间照明、绿色植物、自行车停放等。建议提交后,程序后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市民意见的归类和实时查看,为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在线下,街道通过居委会、街巷长、小巷管家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入户调查等形式,了解群众诉求,邀请居民参与胡同环境提升与美化。
青龙街区
青龙街区地处中关村东城园核心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有歌华大厦、雍和大厦、东城文化人才创业园、圣唐古驿文化创意园、雍和宫小学等文化企事业单位,是东城区街巷连片治理的代表街区之一。
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东城区恢复并保持胡同传统风貌肌理,引入丹麦生态环保技术理念,提升胡同公共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服务。同时,以创新创意、艺术设计为核心,培育并引进现代科技、文化产业,建设无围墙的文化创意园区。2018年9月26日,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暨“创意点亮北京活动”于青龙街区开幕,青龙街区正式开街。
北京的街巷和胡同,承载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这些才是是北京城的根儿,是城市生生不息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