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西南方向约35公里处,有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天长宋古城。在这座古城有省级文保单位9处,市、县级文保单位12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存40余处。在这众多的文保单位中“王家大院”象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古城南门大街。因古城位于冀晋交接之地,所以被人们称为河北的“王家大院”。
山西的“王家大院”为典型的晋商住居风格。河北的“王家大院”为典型的民居风格。被人们并称为北方两大院。河北的“王家大院”为井陉人明万历年间山东青州博兴知县王琏的宅第。大院占地15亩,房屋162间,由8个古院落、一处花园、一座1952年建的小礼堂组成。
高耸的大门拾级而进,穿过一条卵石路便进入大院的第二道门——遮屏式直柱敞檐门楼。门口对面的影壁为砖雕百寿图,由100个结构不同的篆体“寿”字组成,百寿图两边有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彰显着王家世世代代的祖训。大院显眼而又符合规制的地方时不时便有这样寓意吉祥雕刻精湛的砖雕图案出现。
大院的北院为上世纪40年代建的二进式院落。院子21间房屋没有梁架,全部是拱券成屋,房顶覆瓦,当地人称这样的建筑为“无梁殿”。据说王琏的十一世孙在上世纪40年代任井陉县县长时,外敌入侵,时局动乱,为安全起见,这位县长在他住宅的地下室挖了一条通往他的办公所在地——井陉县衙的暗道,这条100多米的暗道解决了他每天上下班的安全问题。
“高堂院”则为明、清时期的院落,突出了古代礼制的建筑风格,进入院落呈现在眼帘的便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地面方砖漫地整齐有序,石榴树树杆粗壮枝繁叶茂,院子的四个角落留有石头雕刻而成的柱础以备红白事搭建帷幔所用。“穿堂屋”便是王家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中间为客厅,两边为寝室。一般的客人在此接待即可,尊贵的客人或有八拜之交的故友,厅堂歇息片刻,穿堂而过入后院拜见高堂大人而后叙话。高堂院座落在高台的上房为长者住居的地方,两边带廊檐的“绣房”为闺秀住居的地方。
1947年4月17日我解放军第8旅22团解放井陉城,王家大院便成为中共井陉县委的办公场所。1952年井陉县在大院北线的一处三进院落拆了两个院子建了一处青砖砌墙,红瓦覆顶,古门窗装修的新式建筑——井陉县小礼堂。此后王家大院—直为县、乡镇的办公场所。将近70年过去了,这座带有时代特色的小礼堂完整的保护下来,现辟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上世纪20年代,时任民国临时执政(履行总统、总理职责)段祺瑞在古城南侧雪花山下开矿采煤,挂牌“正丰公司”,由其弟段祺勋全权处理公司事务。这时的王家已是井陉首富,拥有土地1500亩,宅院20多处房屋500余间,并有商号300多处,遍布京、津、保、石、阳泉、太原、西安等地。王家为了攀附于段家便经常来往于段家。段家兄弟也是有名望的士绅,时间久了,为了与当地乡绅交好,段家答应以段祺瑞的名誉为王家建一座宅第。这就是王家有名的中西合壁式的大上房。对于这处宅第,有的说这是“皇帝”赐宅,有的说是献殷勤住新房。
王家大院现存明、清、民国、共和国四个时期的建筑。整个大院廊柱引绕,门扉掩映,门窗棂格,玲珑剔透。建筑风格高畅明快,悦心怡目,青砖灰瓦,古朴壮丽。房屋纵横交错,高低错落,院院相通,曲静幽深。俯瞰大院整体布局为双喜字图案,被誉为一座建筑迷宫。2002年7月,天长镇政府从王家大院迁出后,这座河北省文保单位,旅游圣地便迎来慕名而至络绎不绝的游客。
作者:吴同庭,男,1955年生,曾做教师、充实机关公文编写工作,退休干部。1980年—2005年数篇作品在省、市书刊发表。2006年任天长宋古城管理处常务付主任,之后写的《我的“随笔”》、《一亩三分地》、《给自己留出—段时间》、《磨坊》等随笔、散文在报刊、网络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