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千年古县临漳,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020-01-03 网友投稿

临漳地处河北最南端,位居中原腹部,西望太行山,东眺齐鲁地,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称誉。古时称邺,是建安文学发祥地,佛教文化繁荣地,都城建设肇始地,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更是成语典故之都。

临漳县隶属河北省邯郸市,处于中原腹地,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最南端,东邻魏县眺齐鲁,西接磁县依太行,北近成安达幽燕,南临河南安阳通郑楚,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6公里,总面积744.06平方公里,人口61万。辖5个镇、9个乡,425个行政村。临漳古时称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治水患非西门豹一人

临漳,古时称邺,前身为邺县。后避讳晋愍帝司马邺,因北临漳河改邺为临漳。临漳,可谓邺之母亲河。然而,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漳河曾多次改道,泛滥横行。第一个治理漳河水患的就是熟知的西门豹。西门豹奉魏文侯之命,破除当地贪官勾结巫婆“河伯娶媳妇”的封建迷信,惩治贪官和巫婆,大快人心,进而兴修水利,凿渠引漳开十二道河渠,不仅消除了水患,还灌溉农田,造福了一方百姓。

治水自有后来人,西门豹之后约150多年,魏襄王时,当年西门豹修筑的十二道河渠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邺地再次出现了“涝天遍地水,旱天一片白”的惨象。再次根治水患,成了魏襄王的心病。史起自告奋勇,治理漳河。他效仿当年的西门豹,在邺地组织民众凿渠,引水防洪,灌溉农田,盐碱地种上了水稻,邺地人寿年丰。老百姓无不称赞:“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泻卤兮生稻粱”。

唐朝咸亨四年,县令李仁绰面对邺地久旱无雨,禾苗枯死的现状,毅然带领百姓引漳抗旱,因势凿渠,动员民众凿渠三条,曰:“菊花渠、利物渠、金凤渠”,终于战胜旱灾。

同样,明朝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景芳任临漳县令,为消除水患,向上申请了拨款,自漳丘村即今天的南东坊镇的张修屯起,过大章向东到羊羔,绵延筑堤45里。并沿着堤坝遍栽杨柳,改善植被,加固河堤,人称“景公堤”。

治水福民,从大禹治水算起,凡是兴水治水有功于人民,必定青史留名。

鼎足三国魏都城

邺,六朝古都。有45位皇帝与邺城有关,第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就是东汉末年的魏武帝曹操。

曹操于公元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后来,在与袁绍的战争中,以官渡之战的全胜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随后,曹操攻克邺城,以此为大本营,苦心经营,成为其政治中心,更为以后曹魏立国,鼎足孙刘,打下了基石,成了名副其实的魏之都城。

其实,邺城原本就是袁绍的大本营,袁绍经营多年,作为都城的规模和条件具备,且邺城地处平原,西依太行,南北绵延数千里,是天然屏障,且又是“南下郑卫、北达燕赵”的咽喉要道,更有漳河水路交通之便利,曹操将邺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用心良苦。

曹操在邺城居住十六年,借助天时地利,统一北方,随后,曹丕以魏代汉,将其作为陪都。

曹操不仅为其继承者留下了鼎足三国的基地,而且筑铜雀台,在漳河畔操练水军,留下72疑冢之谜,给邺城增添了浓重色彩,深厚的人文底蕴。

六朝交替走马灯

邺城先后经历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五个割据政权建都邺城。

第一位在邺城称帝的是后赵的石虎。他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羯族人,是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侄子。他称帝后,鉴于邺城重要的地理位置,迁都邺城,并进行了重建和修葺。当时的城垣规模方圆35平方华里,城墙用砖装裱,豪华的凤阳门富丽堂皇,高达30丈,城楼上建了一对一丈六尺高的金凤凰。后赵灭亡后,冉魏取而代之,存在不到三年,皇帝冉闵在同辽东燕国的征战中被俘处死。冉闵是汉人,在当时十六国时期,拯救了北方汉人,无情杀戮北方少数民族,激起了愈演愈烈的民族仇恨,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物,能够荣登皇帝榜,载入史册,堪称枭雄当无愧。

取代冉魏政权的前燕也是短命王朝,前后经历了两代皇帝十九年,从慕容隽建国到儿子亡国,昙花一现。

公元534年,北魏一分为二,孝武帝元修在长安建立西魏。权臣高欢拥立元善见建立东魏,即孝景帝,才11岁,一切由高欢发号施令。高欢借助元善见实现了迁都邺城的夙愿。并且在邺城南建起邺南城,作为新都城。此后,东魏休养生息,黄河以北百姓过上了少有的安定生活。以邺城为都城的东魏,为权臣高欢后人取代建立北齐奠定了基础。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齐,取代东魏,大兴佛教,使得邺城佛塔和摩崖石刻广布,其中以习文乡彭城村西南附近考古发展的佛寺塔基遗址最为出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六朝古都的邺城,每一位皇帝,纵然昙花一现,能够在历史舞台上一展风采,也无愧一生!

英雄叱咤靓临漳

临漳是宝地,孕育了无数英雄人物。其中,战国时代的鬼谷子,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考证,古邺临漳谷子、盐食村一代就是鬼谷子出生地。至于《鬼谷子》一书真伪如何,鬼谷子其人的传奇有多少,且不必说。单凭他创立了纵横学说,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一批杰出的军事外交人才,足见其卓越贡献。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孙膑围魏救赵战庞涓,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历史故事,脍炙人口。这些杰出的军事外交家,搅动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政治,影响了诸侯割据的走势。

再后来,楚霸王项羽在漳河边破釜沉舟,血战秦朝大将章邯,曹冲巧妙借助浮力秤象的故事,更家喻户晓。邺城铜雀台上,曹操接见归汉的蔡文姬,蔡文姬即兴留下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后继承父志续写汉书,青史光耀。当然,邺城同样留下了曹植七步成诗的佳话。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无数英雄留在史册里,留在人民心中,留在临漳的记忆里。

出自临漳的成语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就是成语典故“破釜沉舟”的来历。

故事大概是:秦末农民起义将领项羽,担任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大军渡过了漳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如此以来,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个个奋力死拼,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最终大获全胜。

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这个成语,意思是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说的是曹操死后次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尤其是四弟曹植,曹丕深恨之。便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能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曹冲称象

三国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但无人想出好办法。他的小儿子曹冲说:“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曹操非常高兴,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经专家实地考证,曹冲称象地点在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岗村一带。聪明的曹冲利用“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解决了称得大象重量的难题。

文姬归汉

蔡文姬,据《后汉书·董祀妻传》,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东汉末年战乱,流落到匈奴左贤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后曹操统一北方,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赎回,重嫁给陈留人董祀,续写其父所遗书籍四百余篇,完成《汉书》的编撰史称“文姬归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