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砍活、通灰、使麻、压麻灰、钻生油……7月19日,曾参与故宫文物修缮的匠人在东四九条为胡同居民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物修复课,工人师傅现场演示,大家上手体验,在打磨、刷漆间感受胡同历史的当代余温。
“瞧这清式砖雕何其精美,这边是女童吹笛坐牛身,另外一边是渔翁水上把船摇,右侧有松树,底部凤凰头。”东四九条38号门楼内,东四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志勇讲砖雕谈历史,众人聚精会神听得仔细。
文物修复课,为何开在了东四九条38号?北京筑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葵讲起了有关这里的小故事。起初,38号院的门楼很不起眼,各个构件都破败不堪,照以前很有可能被设计师一掠而过。“但是经过多次调研,门楼西侧墙壁上的3条精美砖雕显示出这里与众不同,无论从雕刻技艺还是花样纹饰来看,都不同于寻常百姓家。”王葵说。
设计师们沿着砖雕这个线索,立即开始搜寻史料。据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宸垣识略》记载,“二等昭信伯第在东四牌楼北九条胡同”,其中“二等昭信伯”正是清乾隆时期名臣李侍尧,可是年代久远,李侍尧在东四九条府第的确切位置难以知悉。不过通过查阅清乾隆全图,设计师还是初步确定了李侍尧的居所就在九条38号附近。
有了史料依据,38号门楼立即升级为文物修缮标准。张志勇介绍,在这个仅十几平方米的门楼修缮中,拆下来的所有门楼构件都被编号,拍照暂存,修复后再原位安装,现在大门的余塞板、抱框以及上槛、中槛、门槛、门簪、雀替均为原状。“光是这一块被泥包住的砖雕,瓦石工杜永辉就用雕刻刀、小刷子剃了近半个月才恢复原状。”
以修缮文物的标准来修胡同,修的是门楼,还原的是历史。张志勇说,38号院自4月起正式开始设计修缮,预计将在本月底修缮完毕。届时,38号院的门楼将重新亮相,经过的路人一抬头就能看到精美的清代砖雕。
文物修复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大家详细了解修复工序,现场还支起了多块木板,曾经参与故宫文物修复的木匠王玉良逐步为大家实操讲解,“门板需要拿斧子砍伤出现小裂纹,以便更好附着上麻,然后压上不同颗粒大小的灰,钻生油涂上血腻子后,再上两遍油漆,这样修好的门板才有韧性不容易开裂。”生动的讲解引得一旁来自东四九条小学的学生们跃跃欲试,别看他们平时天天穿梭在九条胡同,体验文物修复却都还是头一回。
这次别开生面的讲解过后,胡同门楼的修缮还将继续。张志勇介绍,东四九条7座有规制的门楼以修缮文物的标准进行了修复,预计月底将全部完成重新亮相。届时,面积共0.9平方公里的东四西片区将完成胡同可视范围内的全部整治,覆盖东四头条至东四十条。下个月起,整治工作将逐渐向东四西片区的居民院落内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