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往事
普济寺
西海南沿位于西海南部,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板桥头条与西海西沿结合部,中部与辛勤胡同、水车胡同相通,全长181米。在历史变革中,西海南沿曾是寺庙较为集中的区域,其中有兴德寺、莲花庵和普济寺。由于普济寺地势较高,坊间亦有“高庙”之称。也由于“高庙”的存在,西海南沿曾有两截胡同分别叫高庙和高庙后身。
普济寺坐西朝东,依次有山门,关帝庙三间,西配殿五间为毗卢殿,有南北耳房,北配殿三间为三大士殿。三大士殿西为斗母殿三间,后罩楼一座,被誉为“日下第一楼”。西小院北房五间,木额上书“静鹤斋”。西为菜园,东为空地。寺内原有明正德年间立的《普济寺重修碑》、清嘉庆十二年(1807)九月立的《重修高庙碑记》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九月立的《重修关帝庙高庙记碑》。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清政府与英法联军在通州谈判。英法联军代表巴夏礼提出无理要求,致使谈判破裂。9月18日,曾格林沁奉怡亲王载垣之命,将英法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等31人扣押,关进北京刑部监狱,后转至此处囚禁。10月8日将巴夏礼等人送回英法联军兵营。
普济寺北墙外临近积水潭立有《桂林梁巨川先生殉道处》碑,1917年彭诒荪先生立。殉道碑初立时只有碑石和汉白玉石座。1938年普济寺僧人受人之托,用砖石砌龛保护,碑首上方设青灰瓦檐。
1928年北平市社会局寺庙调查时,该寺“坐落西海南沿高庙十号,建于明,属私建。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供佛及僧众自居外,余房出租。庙内法物有铜释佛,泥关帝等共四尊,大铜钟一口,小铜钟一口,大铁鼎一个,瓷五供一堂,瓷腊扦一对,瓷花瓶一对,瓷香炉一个,铜磬一口,大鼓一个,明官版藏经三百卷,另有石碑一座,大柏树六棵。”1936年北平市社会局再次进行寺庙调查时,该寺“坐落在德胜门内高庙十号。建于明正德五年。清嘉庆十七年重修,民国九年改建,属于私建。房屋八十九间。管理状况为自行管理。佛殿除供佛外余房出租。庙内法物有铜钟、铜报钟、铜磬各一口,铜云牌一面,法鼓一面,铁鼎一座。乾隆加紫官窑香炉、烛台花瓶一堂五件,明正统官版藏经三百余卷,铜佛像一尊,泥佛像两尊,另有石碑一座,大小松柏树二十余棵。”
1947年北平市社会局第二次寺庙总登记时,该寺住持为宽祥,为当年北平市宗教界有名的僧人。
由于普济寺环境僻静,为游客及文人时常光顾的地方。
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继昌《行素斋杂记》载,“京师积水潭高庙,临湖开窗,垒石为径,花木明瑟,为城中遣暑胜地。相传为纳兰太傅明珠家庙,忆寺内藏有太傅行乐图,予少年曾见之。”
清末文人麟庆先生在《鸿雪因缘图记》称,“南岸土阜隆然,有华佗庙建于上,俗名高庙。面临曲巷,背枕全湖,寺僧裕泉近于庙后购隙地,营广榭,缭以短垣,洞启北窗,城楼山寺,俨然图画。而熏风入户,荷香袭人,尤宜于长夏。道咸间,轩窗洞敞,可以面湖赏莲,寺僧置茶酒以款待游人。或是由于后阁地基之高,而人称为高庙者,现在仍能看到后阁高临湖水之情况。早年余同亲友往游时,因与方丈宽祥上人较熟,每次必走东角门。曲径通幽,松荫匝地……绕过鱼缸时,常有山鹊雀踞缸饮水。人行其旁,互不相扰,各行其是。此情此景,真有梁简文帝华林园之概。寺之白海棠极古,高大繁茂,花时玉蝶满枝,仙云裹树,殊觉粉淡香清,云容雪态。又夏季凌霄花亦极知名,绕松而上,碧空红花,柔蔓飘逸于钟磬中,真有城市山林之感。”
《越缦堂甲申日记》记有“至潭南普济寺,益即古之净业寺,俗所谓‘高庙’也。寺甚幽邃,面湖有楼五楹,高山林端,眺望尤美。董恂尚书题曰‘日下第一楼’。楼之北有水榭五间,其东面湖,阑槛清深,花树窈窕,有酒家居此卖肴核,士女萃至,琦幰不绝,往往红妆出幔,翠袖临窗,瑽钏调冰,横钗薛藕,烟水绮丽,增佳观焉。”粗金受申先生主编的《老北京的生活》有“潭南大庙为普济寺,在乾隆嘉庆间曾开后阁,任诸檀越赏荷品茗,一时名流,全都爱来随喜……西岸有梁巨川先生读书草堂,东岸有王小航的小楼,民国四年,林琴南、徐树铮等十七人曾在此宴饮”等文字记录。
《诗文荟萃什刹海》中收录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至通政使王拯的《十刹海看荷遂游高庙四首》、樊增祥的《春暮过高庙登第一楼壁题》、黄节的《游净业湖普济寺,同瘿公、数庵,明日二子以诗索和,作答(三首)》、郭则沄的《积水潭禅寺白海棠》等以及“镜澜斜角锦香残,闲觅西涯旧倚栏”、“十笏僧寮好面湖,荷香吹送嫩凉俱”、“斗起霞标俯碧流,西峰残照在帘钩”等佳句。
目前,普济寺旧址仅存毘卢殿五间及配房等少量建筑,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由北京市有机玻璃厂管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