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晓市地摊淘“俏货”
2020-01-05 网友投稿

晓市地摊淘“俏货”

“晓市”,也叫“小市”, 又称“鬼市”。清末时就已出现。《京华百二竹枝词》 记云:“小市两街 贯西东,平民买卖闹如蜂。万般故物杂真赝,准备收摊九点钟。”这里说的“两街”,讲的就是南城的两处晓市。东晓市在崇文门外,西晓市在宣武门外。后来,南城天桥迤东的龙须沟-带,形成了有名的南晓市,北城的晓市则开在德胜门外北河沿的小市口胡同,后来转至后海醇王府西墙外。

传说中的鬼,都在夜间活动。晓市地处黑暗之中,人影憧憧,左顾右盼之际,窃窃讨价还价,故而人们把这种交易之地称为鬼市。又因为它三更后开市,天亮即散摊子,才又唤做晓市。

在晓市上卖东西的主要有四部分人。一为打小鼓的。这些人白天走街串巷,以细棍儿敲打一面蒙皮小鼓招徕买主。其中一些人是从当铺散伙下来的,懂行识货,买到旧货,洗刷清理,加价后在晓市出售。自然也会弄假骗人。第二种人为家道败落者,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保住脸面,也趁夜黑之际,到晓市变卖家中物品度日。第三类人是做小买卖的摊贩,如卖衣服、卖鞋、卖糖、卖水果,以及卖泥人儿、风车等玩具,本钱不多,却有销路。第四种人是盗窃者,他们窃得物品,到晓市半公开销赃。

晓市养活着不少病残老弱之人。然而晓市又演绎着大量蒙骗人的勾当,是个坑害人的地方。晓市的买卖无诚信可言,买东西要掌住眼,值1元的东西,他可以卖10元,若不懂“市”价,还他一半儿,还是吃大亏。买东西吃了亏,上了当,自认倒霉,在这里不兴找后账,找也不认账。

晓市地摊儿上的物品林林总总,五光十色,以破烂但也有一些价值不菲的古旧文物藏匿其中。不堪的居多,清光绪年间,烟袋斜1街有一家山东饭庄—— 庆云楼,东家是王子言。他喜爱古玩字画,颇有鉴赏能力,接三岔五到后海北岸的晓市抓古旧字画中的“俏货”。这天,王子言看准两幅古画,不动声色地讨价还价。用1块银元买了一张清代王石谷的山水画,又以7块银元买了一张郎世宁的《花鸟镜心》, 都是精品。仅王石谷的画,他一转手就卖了500银元。以这笔钱,他买了庆云楼对面的铺面房,开设了北城著名的黎光阁裱画铺。

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故宫后,优待清室的条款废除,皇族贵胄都断了皇粮,走上穷途末路。不仅王府后人靠典当度日,有的王爷也走上晓市摆地摊卖起杂物。涛贝勒府的溥仪之叔载涛就曾收拾碗碟-类器,在晓市摆摊儿变卖,还真有人低价从他手上买到了明代瓷器,以后就有不少人守候着他,也希望能“染指”他的“家底儿”。

民国时期,当过北洋政府国会秘书长的张伯英曾居住在银锭桥南侧。他是著名书法家,长于鉴赏,后海晓市是他常爱闲逛的去处。一天, 他在一个摊儿上买到了王羲之的真迹仳事帖》,仔细考证,知其出自内府收藏,为海内最珍费的墨迹。 后来,他把《此事帖》真迹和《十七帖》馆本,以及包世臣的《十七帖疏证》 手稿,合印为《右军书范》,由商务印书馆于1927年出版。举此一例可知,贫民集聚的晓市也并非不屑一顾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