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大运河文化遗迹之古都文脉
2020-01-07 网友投稿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虽历经岁月的磨蚀,却仍滋养着沿岸的人们。这条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断航于清末的南北水上通道,使沿线一个个小城镇成长为一座座大城市,也孕育出别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北京在大运河最北端,这里的古都文化遗迹在运河文化带中气势最为恢宏。今天小编向您介绍大运河文化遗迹之古都文脉。

故宫等建筑材料靠大运河运输

谈起北京城的营建史,不少历史学家喜欢用“漂来的北京城”来形容。一个“漂”字,让人惊讶。偌大的一座都市,当然不会凭空出现,又怎会顺水漂来?但是,营建北京城所需的大量材料,却要通过大运河从南方运来,成为都城后激增的人口,也要靠大运河调运江南的粮食来生活。从建筑材料与生活物资的来源讲,北京城的的确确是“漂”来的。流光溢彩、庄严肃穆的故宫,精致宏伟的天坛,风景如画的颐和园……这些堪称古都北京标志性建筑的皇家园林与九坛八庙,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来的,比如临清砖。

以前,临清贡砖用黄绫包裹,通过运河上的漕船、商船,运到北京,铺设在紫禁城里。在它们的身上,曾留下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后宫嫔妃、宫女太监的匆匆脚步。“临清砖,北京城”,这是在临清当地流传了几百年的一句赞语,意指临清贡砖在古老北京城的兴建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其“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独特品质,自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日起,临清贡砖便源源不断地沿着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在临清市博物馆,珍藏着一批刻印有“大工”、“内工”、“寿工”等字样的各式临清贡砖,这可是当年供给太和殿、天坛用的贡砖,为确保品质,每一块砖上详细标明了产地、年代、窑户、工匠等信息。

现在一般砖的硬度是70号,国家文物所曾经用回弹仪对临清贡砖进行测试,硬度达到200号,比许多石头的硬度都大。除此之外,贡砖还要有良好的吸水性。大雨过后,大部分故宫的水流入金水河后,小部分水地砖吸收,因此,故宫大雨后从不积水,地面也没有水洼,除了良好的排水系统,地砖的吸水性好也是一个原因。

故宫地砖大部分都是临清生产的,经过100多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地面的地砖损毁,急需修复,修复用的贡砖当然是原产地临清的最好。故宫对贡砖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长480毫米,宽240毫米,厚120毫米,重55斤,误差最多1毫米。生产上,如今的临清砖继承了传统的青砖烧制工艺,沿袭了碎土、澄泥、熟泥、制坯、晾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工序。使用的土是专门生产贡砖的红、白、黄相间的‘莲花土,这种土细腻无杂质,沙黏适宜。

不但故宫建设运用很多临清砖,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贡砖比比皆是。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营建中所用的“寿工砖”也是由临清烧造。

颐和园昆明湖

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为大运河提供水源,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之一。

乾隆诗中写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万寿山为西山余脉,昆明湖的前身西湖是在永定河故道上形成的湖泊。明清时代,游人游览西山多从西湖开始,称为“逛西湖景”。西湖可以说是西山优美画卷的开端。乾隆皇帝因地制宜建成清漪园,并引西山诸泉的泉水至玉泉山,再汇入昆明湖,形成该区域最广大的水面,这里跃然成为最具魅力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聚集区。

利农灌田,储水泄洪,是乾隆拓展昆明湖的主要目的,对此乾隆在《万寿山昆明湖记》中有明确的说明,并在御制诗文中多次强调;同时,清代建立了一整套对昆明湖桥闸水务的管理制度,有效发挥了昆明湖作为京城百姓水库水源的巨大作用,同时推动了了京西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今天,昆明湖周边数十座桥闸虽已大都成为陈迹,但仍在无言的诉说着几百年来“储泽疏流利下田”的丰功伟绩。在昆明湖沿岸周边,乾隆或兴建廊亭,或铸牛范铜,或勒石记铭,将昆明湖这一水利工程加以景观化、艺术化,为后世留下了将水利工程建设与园林景观建设完美融为一体的经典范例。

清代时,帝后御舟以颐和园昆明湖为中心,西北从玉带桥可达玉泉山静明园,东南从绣漪桥直通西直门倚虹堂。长河——昆明湖——玉河一线,成为连接北京城与西郊诸名胜的皇家水上航线,将长河两岸的倚虹堂、五塔寺、豳风堂、畅观楼、紫竹院行宫、广源闸、万寿寺行宫、麦庄桥、长春桥、广仁宫,以及颐和园、玉泉山等京西历史人文名胜串联起来。至今,大部分仍然在发挥水运观光价值。

白浮泉遗址

说起“大运河”源头,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通惠河。其实不然,经过印证,大运河文化带的源头,将定位于昌平区白浮泉。

按照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将加强三条文化带整体保护利用。其中,大运河文化带将以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为保护重点,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为保护主线。

700多年前,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经过多年详细勘测,自白浮泉引水汇至昆明湖,导入积水潭,最后经玉河至通惠河。也因此,白浮泉被认定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其遗址在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紧编制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规划,遗址中的都龙王庙、九龙池等重点文物修缮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去年9月,占地规模初定5.6平方公里的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公园已启动征集设计方案。

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有望恢复“龙泉漱玉”景观。元代郭守敬为引水济漕,引昌平龙山白浮泉,并在源头处修建了九龙池,泉水自青石雕刻的九个龙头流水口喷涌而出,得“龙泉漱玉”之誉,是燕平八景之一。

广源闸

广源闸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地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是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的一座重要水闸。广源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便成为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

1999年,“广源闸及龙王庙(紫金观)”被海淀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广源闸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

高粱闸

高粱桥位于南长河上,是一座闸、桥合一的古建筑。高粱闸为长河的终点,现海淀、西城区界。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皇帝忽必烈,为了满足元大都城市用水需要和南粮北运的需要,派都水监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及西山玉泉诸水,汇流至此。

明清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山园林风景区的水道。高粱桥以西,垂柳成荫,风光秀丽,为老北京人春游踏青胜地。

万寿寺

海淀区是大运河的源头和上游,主要包括白浮瓮山河海淀段(京密引水渠海淀段)、玉泉山诸泉、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和长河,长河是金、元、明、清四代城市供水的重要河道,在明清两代更是成为皇家帝后王妃乘舟行船赴西郊宫苑的御用水道。在广源闸西面不远处,长河北岸有一座古柏参天的古寺——万寿寺。

万寿寺坐北朝南,山门上方有清顺治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山门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两侧宇墙虎皮底座朱墙白顶,色彩分明。

进得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前左钟楼、右鼓楼,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再向北依次为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东路是方丈院和圃园,西路在乾隆年间改为行宫院。讲经说法的大禅堂后假山叠石、松柏苍劲,象征佛教名山普陀、峨眉。山上有三大士殿,正殿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山下有仙桥、水池与洞穴,山后两株古银杏树分立两旁,饱经沧桑的虬干枝叶高耸入云。其后乾隆御碑亭、光绪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千佛阁相互辉映错落有致。

万寿寺没有香炉,没有烟笼雾绕,神像前护栏上挂满祈愿牌,上写祈愿人,或夫妻或家人名字,祈愿牌鲜红耀眼、层层叠叠、蔚为壮观。

大运河流经北京多个行政区,其间穿过众多桥梁,有京味风光无限的银锭桥,也有乡村偏僻之处的张家湾东门桥和虹桥……

德胜桥

德胜桥位于德胜门内大街,是后海和西海的分界桥,始建于明代,现存德胜桥单孔,砖砌石拱,长18米,宽11米,东西两侧各有方形望柱6根。清《日下旧闻考》转引《燕都游览志》:“德胜桥在德胜门内。西有积水潭,潭水注桥下,东行。桥卑不能度舟。湖中鼓人抵桥俱登岸,空舟顺流始得渡,复登舟东泛。”

由于桥梁陈旧不堪重负,2007年,德胜门内大街道拓宽,重新修复德胜门桥,并在其东侧建设一座新桥。

银锭桥

银锭桥是一座老北京名桥,横跨前海和后海之间,是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

在热门景点什刹海,银锭桥也变得游人如织,许多年轻人在桥上合影,周围的胡同和老北京风貌,让整个地区显得京味十足。

通济桥遗址

通济桥,又名卧虎桥,位于通州北关地铁站附近。桥上可以望见大光楼,明清时期户部坐粮厅官员在大光楼里验收漕粮。

通济桥原为木板桥,明朝隆庆时期被大水冲毁,万历年间社会捐资改建石拱桥,万历皇帝取名“通济“。1966年,修建成为T型桥梁。1976年大地震后又以钢梁加固。1988年,桥梁重建,长109米,宽15米,载重20吨。

广利桥

广利桥,便是通州区的“土桥”,因靠近广利闸命名,是通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乘坐八通线至土桥地铁站,来到土桥东区7号与8号居民楼之间,便是土桥的所在地。只是,桥梁已经掩埋在地面以下,看不到桥体,只能见到像是“马路牙子”的一道石边。

随着河道的没落,土桥失去航运功能,但是周围的地区多以土桥命名,可见土桥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虽然土桥目前被掩埋在地面之下,但是仍然让人期待着重新文物修缮和展示的那一天。

张家湾虹桥

通运桥位于张家湾古城附近,虹桥和东门桥也在附近。从通运桥沿着萧太后河向东,在玉带河交汇处顺着玉带河一路向前,可以看到张家湾虹桥的遗址。虹桥曾以状若雨后出虹故名,明代前期此桥南北是运河北端大码头。

作为遗址的虹桥不再是桥跨河上的样式,被围栏隔离保护,绿草丛生之处露出一些石块清晰可见。虹桥和东门桥曾因为不受到当地的保护和重视被掩埋,在媒体曝光之下,东门桥和虹桥两座古桥受到关注,被围栏保护起来,防止文物破坏。

张家湾东门桥

虹桥遗址向前百米左右,可以看到东门桥的遗址。东门桥位于张家湾镇张湾村东门外。明代前期,通惠河近河口一段河床淤窄,附近又有大运河北端码头,为便于码头上货物运往通州和北京,修建石桥以利车行,桥下通行驳船,转运漕粮入京。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