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平谷、三河发生大地震
康熙二十七年(1688),设顺天府四路同知后,平谷县属北路厅管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建丫髻山碧霞元君祠
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康熙游丫髻山
五十五年(1716)再游丫髻山
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丫髻山万寿道场,为康熙60大寿祝禧
乾隆八年(1743),由蓟州属县改为直属顺天府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平谷老城第四次修城
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道光命人重修碧霞元君祠和玉皇阁
宣统元年(1909),成立县第一届议事会和参事会
宣统二年(1910)成立县商务分会
马坊遗址
自古幽燕多马。《左传》记载:“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意为冀州北部是出产马的地方。至公元10世纪以后,先后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民族首领,相继率军南下,建立辽、金、元王朝,并建都幽燕之地。这些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射猎为生,善骑射,当他们占据了幽燕之地,便将原来大片土地改作牧场,以牧马羊。据史学家研究,平谷西部(旧属三河县)就是辽代以来的重要牧马草场。此后,这里作为京畿一处重要的牧马养马之地,相沿不废。杨桥马坊遗址,位于峪口镇厂门口村北。为明、清时期马坊遗址。1983年11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
民国二十四年《三河县新志》载:“杨家桥庄在三河城西北五十里。……村东南厂门口街,系当时养马处,偶经其地,遗迹可稽。街南苜蓿园,为养马原料。街北有井,圆口,直径丈余,泉水甚旺,屡淘不干。传凿此井时,泉通海眼,水势太大,不可遏止,旁置龙王庙以镇之。井上有石刻,宋真宗年造,现已消毁。”
行宫御道遗址
行宫村清朝初年成村,以建有皇帝的行宫得名。康熙、乾隆、道光三帝游丫髻山时曾在行宫驻跸。行宫占地20余亩,房屋百余间。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3月拆毁,现仅留一条御道和两口古井及散落的石构件和青砖大瓦。
古坟名墓遗址
诚郡王胤祉,为清康熙皇帝第三子,后为避雍正帝胤禛讳,而改为允祉。允祉去世后,安葬在峪口镇东樊各庄村东北,俗称三王爷坟。清乾隆《三河县志》“卷六·乡闾志·坟墓”记载:“清,诚郡王墓,在县西北五十里樊各庄。”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立“丫髻山行宫碑”,即为其奉敕所书。此碑现存于丫髻山西顶下万寿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