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天圆地方”一说,这大概也是古人对于大自然的认知吧!所以我们国家的东西,但凡与地有关的,几乎都是方形,特别是建筑。举个例子,北京有地坛,由于地坛是当年皇家祭祀“
大地神
”的地方,所以就建成了方形,因此地坛也叫方泽坛。按照这个规矩,古代的城池一般也要建成方形,所谓“城方如印”,因为印一般也是方的,您反过来说:“印方如城”应该也可以。那么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城,是不是也必须符合这个规矩呢?那是当然的了,不过细心的您会发现,老北京城的方,它不规则——没有西北角儿。也就是说从西直门往德胜门拐弯儿的这个方向,不是直角,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儿,应了那个脑筋急转弯:一张方桌砍去一个角儿还剩几个?三个、不对!五个才对!那么作为当年的帝王之都、首善之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这里面有个传说!
当然咱说的这个老北京城,是明清北京城,据史书记载,北京古城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但是到了明清两代却出现了缺角儿现象。关于这个缺角儿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在明朝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的时候,“总工程师”是刘伯温。有这么一天,突然有人来报,说城墙修到了西北角儿,可是不管怎么修,城墙总是立不住,修完就塌、再修还塌。刘伯温是半仙之体,暗中掐指一算,冷不丁大叫一声:“哎呀,不好!”把报事的吓一跳:“怎么意思您?一惊一乍的?吓我一跳,不要紧的吧您?”刘伯温说:“哪儿那么些废话?你怎么那么胆儿小呢?赶紧把各部门经理给我叫来,我要开会!”在紧急会议上,刘伯温问各项目负责人,尤其是瓦匠头儿:“你们可听过”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说?”大家纷纷点头。这是怎么句话呢?这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一段传说,在汉代古籍《淮南子》 中就这样写道:“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什么意思呢?大概齐的意思就是说上古时期共工与颛顼打仗输了,回去之后自己跟家生闷气,拿脑袋撞不周山。就跟当年有个动画片儿叫《希瑞》,里面儿那个霍达克一打输了不就老拿脑袋撞山吗?大概齐他们就是抄袭了咱们这儿的故事情节。这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位于西北,天柱撞折了,日月星辰都往这边儿移,那这天还不往西北角倾斜吗?地呢?在东南角出现了大坑,所以水都往这儿聚。虽然这是传说,其实您仔细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我国的西北不是高原就是高山;东南呢?是大海!当然现在的您肯定不信这事儿,但古人信。刘伯温就跟大家说:“刚才我算过了,由于北京城是天子之都,故西北承受不住天的重量,所以总是坍塌。”大伙儿一听:“这怎么办呢?天意不可违,可是城也不能不修啊?眼看工期将近,修不完是要杀头的!”刘伯温说:“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先将此事奏请陛下,看看把西北角去掉如何?”说白了就是让西城墙和北城墙的连接处不成直角儿,拿北京话说就是“斜么枪儿的”过去。朱棣闻听此事,说:“既然天意如此,那也没有办法!”于是北京城就缺了个角儿。
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也与天倾西北这事儿有点儿关系:古代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升者为天、下降者为地。为了防止天地撞在一起,于是用八座大山分八个方向把天支撑住,其中西北方向的叫不周山,那么从西北刮来的风呢?就叫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
不周”、即不交之意,所以按这个“规矩”,城池的西、北两个方向就不应该相交成直角。这还没完,还有第三种说法:说明朝建筑城墙时,是按长方形设计的,当初设计者想让金銮殿坐落在矩形的对角线交点上,以此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但不知什么原因,金銮殿(即故宫太和殿)修好后却偏离了这个点,换句话说就是两条对角线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此相交。为避免杀身之祸,设计者编造出各种理由,说西北角儿屡建屡塌,硬生生把北京城“砍”掉了一个角儿。
当然了,这都是传说,据历史学家考证,北京城缺角儿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水——咱们都知道,什刹海就在北京城的西北,在明代修北京城的时候,西北角这里是积水潭。由于水域的关系,城墙根本无法在此相交成直角儿,所以绕过水面,将城墙修成了斜角,部分水面被隔于城外,城内水域以德胜桥为界,东部水面即什刹海。
如今老北京城的城墙早就没了,但是二环路是依照明清古城墙位置修建的,您打开地图就能看得出来,现在的二环路也没有西北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