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宣南是"古都北京,始于斯地。"
宣南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宣南地区从古蓟城至今3000余年历史沿革和宣南文化发展脉络的博物馆。悠悠宣南作为一个个展厅的名字,就是告诉人们,这里有着悠久悠长的历史,这就是始于古蓟城,一直到明清北京建城3000年的历史故事。屏风镌刻有“宣南史迹,源远流长,周封蓟城,金建中都,古都北京,始于斯地。” 这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亲笔题字。侯先生集大半生对北京市史地的研究,从西周分封公元前1045年,即“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这是《史记·周本纪》中的记载,考证出蓟城的中心位置就在今天宣武区广安门地区。此后至汉魏六朝、隋唐、辽宋时期,燕蓟之地名称变动频繁,并成为北方重要的城市和军事重镇。现存北京市最早的古刹法源寺就建在唐代幽州悯忠寺的遗址上,而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天宁寺塔和牛街礼拜寺是辽南京的遗迹。1995年在广安门滨河路建蓟城纪念柱,并由侯仁之先生撰写碑记,标志北京建城肇始于此。
蓟城纪念柱
从古陶井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宣武门一线以西地区分布有很多陶井,可见这里是当时人口密集的地方。金灭辽后,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原辽南京,改称中都,从此北京开始作为一国之都,直至元明清八百余年。中都之大部分及中心均位于宣武区一带,今天的广安门外滨河路基本上是金中都宫城的中轴线,1990年西厢工程发现了中都宫城的重要建筑大安殿遗址,大安殿的作用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并出土了“铜座龙”等文物。为纪念北京建都850周年,2003年在大安殿遗址上建立北京建都纪念阙,昭示后人。
北京是何时成为都城的?宣南一词又是何来由?
元立国后,于1272年以大宁宫(现在北海一带)为中心,在金中都东北郊建成了著名的元大都,中都古迹犹存,时称“南城”,成为游览胜地。旧城在南,新城在北,穿梭的人流踏出了独特的几条斜街,如樱桃斜街、铁树斜街、杨梅竹斜街、棕树斜街等。这些斜街是重要的元代遗存,明朝人在斜街的交汇处建“五道神庙”,神秘而敬畏地称其为“龙脉”。明朝自1407年始,历时十四年修建北平内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平,改称京师。
1553年,嘉靖皇帝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开始修建外城,1564年完工,构成了北京独有的“凸”字型轮廓。外城的建设更加促进了宣南一带的繁荣与发展。外城所设七“坊”中,其中正西坊、正南坊(大部分)、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在今宣武门附近境内,而“宣南”一词也正由此而来,并逐渐成为明清之际人们对宣武门以南、前门以西,北京外城大部分地区的简称。你知道这里能看到过去老天桥和大栅栏商业街的旧貌景观吗?
北京的老天桥是北京地域文化的象征,特别是近百年来,这里是五行八作的集散地、是穷苦艺人生存的竞技场。而现在天桥地区已经看不到旧时的痕迹镜像,而这里的老天桥情景模拟厅,带人们回到了清末民初之际,天桥那一个繁华热闹的平民市场。剃头的、修脚的、看病的、卖药的、卖估衣的、卖小吃的琳琅满目;唱戏的、演杂耍的、变戏法的、唱大鼓的、耍钢叉的、抖空竹的应有尽有;听不厌、看不厌的鼓书戏曲,吃不够、品不完的民俗小吃,还有人人耳熟能详的穷不怕、大金牙、狗熊程、云里飞、赛活驴……天桥是北京民间艺术的摇篮,凝聚着老北京平民艺术的精华。“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描绘的正是天桥热闹的场景。
城南乐园展厅,主要介绍宣南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新春的厂甸庙会、百戏争艳的天桥闹市不仅是宣南文化独有的品牌,更是京师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标志。自清代以来,北京地区共有庙会36处,宣南地区主要有4处,其中以厂甸庙会最为著名。每逢旧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琉璃厂内商贩云集、摊棚林立,出售鲜花、小吃、古玩、字画等等。天桥地区古时有汉白玉桥一座,天子祭祀两坛(先农坛和天坛)必经此桥,“天桥”因此而得名。由于历史变迁,现在桥已无存,但天桥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天桥地区也在不断的发展,越来越旺的人气也吸引了工、商、技、艺等五行八作齐聚于此,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卷。
民间艺术的激烈竞争造就了一批怪异之材,就是我们俗称的“天桥八大怪”。他们或相貌奇特、或言行怪异,但是却各自身怀绝技,其中大部分人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天桥八大怪”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拨:第一拨在庚子年间(1900年);第二拨在民国年间;第三拨是新时期的“天桥八大怪”。说起天桥有这么一句话叫:“洋的冒尖,土得掉渣”。就是说天桥地区既保留许多传统的东西,也是引进西方先进文明比较早的地区。1917年建造的新世界是北京第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游乐场所,由英国设计师设计,外形像一艘轮船,集娱乐、演出、茶座、花园和电影院于一体。翌年,先农坛北墙外又开设了“城南游艺园”。于是天桥香厂路、先农坛一带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天桥的水心亭是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中男女主角相遇、相知、相恋的地方。北京1924年从法国引进了有轨电车,就是我们俗称的“铛铛车”,到1929年,全北京共有6条电车线路,其中有3条是以天桥为终点站的。
民国初年,随着天桥香厂地区的繁华,北洋政府以西方的规划设计方案对香厂路、留学路等十四条道路进行改造,并且在万明路一带建设新市区:立电杆、安路灯、设邮局、盖洋楼,这是北京古城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新式城市改造。市政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天桥地区的繁荣。此外,天桥地区是一个民间艺术荟萃之地,戏曲、曲艺、杂技等许多表演形式齐聚在此。因此天桥地区也产生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天桥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的摇篮。相声大师侯宝林、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曲剧和奉调大鼓创始人魏喜奎、琴书泰斗关学曾等名家都曾从这里起步,他们的名字与精湛技艺作为天桥文化的一部分传遍中国。
大观园红楼梦文化博物馆
北京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北京大观园)是一座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景观的文化名园环境典雅优美,或富丽堂皇,或清幽淡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学大观园”,目前全园共有展室12处,收藏有工艺品、家具、铜器、陶器等各种文物、复制品近万件。大型固定陈列“红楼文化艺术展”包括元妃省亲、“红楼”文物精品、“红楼”文化艺术、“红楼”资料研究、曹雪芹家世生平、今昔大观园等六部分,通过各种实物、资料,向人们系统生动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红学文化。
寻梦大观园了解红楼文化
北京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京城一处极富特色的古典园林,但是它并不是古迹也非文物,到底有什么可以吸引你去游玩?北京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原址为明清两代皇家菜园,在占地13公顷的范围内,40余处亭台楼阁、佛庵庭院配以山形水系、繁花名木、鹤鸣鹿啼,宛若人间仙境,是一座具有古典园林外观、红楼文化内涵、博物馆功能的旅游场所,也是集红学、古建、园林、清史、民俗、文博等各方面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各界都有自己的解释,建筑学认为它把红楼学术、古典建筑、传统造园艺术三术融为一体;文学家认为它创造了影视置景和园林建设相结合的新模式;园林界认为它给中国园林界增加了“名著园” 的新内容;文物界认为它造就了潜在的文化遗产,是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百年后的真文物。
所以红学界认为,大观园的艺术魅力和深远价值,它实现了《红楼梦》的梦外梦。电视剧拍摄景点的建筑与《红楼梦》原著真的一样吗?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就是以北京大观园为主要实景场地拍摄的。大观园内的建筑为仿清式建筑,从整体格局到景观规划,从建筑尺度到景物设置,山形水系、植物造景、室内陈设、小品点缀等都立足于忠实原著的描述和时代的风貌。近万平方米的建筑,近2万平方米的水面及40余处景点,重新画就了一个红楼故地。这里有贾宝玉的怡红院、林黛玉的萧湘馆、薛宝钗的蘅芜院……对于红迷和爱好游山玩水的人们来说,展示红楼文化,游历精致的园林,在沁芳亭桥、怡红院、潇湘馆、栊翠庵等40余个景区入景随心,和熟悉的不熟悉的书中电视剧中的金陵十二钗姐姐妹妹梦中相会,再喝一口宝哥哥林妹妹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