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匠自幼从南京来到北京,饱尝世间冷暖,经历诸多不幸。作为获罪之家的末世子弟,他与京城中一些寺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直接影响到他《红楼梦》的写作。本文试图从曹雪芹在北京生活的一些片断,及他与城中的一些寺庙关系的考证,探寻当年曹雪芹的生活轨迹和创写小说《红楼梦》的情况。
一崇文区卧佛寺
本文所说的卧佛寺并非北京西山脚下的那座,而是城内位于崇文区花市以东一带的。花市东口的卧佛寺本名云盖寺,现仍存其遗迹,地点在今崇文区东花市斜街东口路北,遗址掩于民居之中。此寺始建于明代,英宗天顺年间由云盖寺更名为卧佛寺,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该寺原山门内有圆殿,中置一立佛。后殿又有巨大的木制卧佛,长约七米,横卧祭坛之上,其后环立十余佛。此卧佛为佛祖释迦牟尼,是北京最大的卧佛,比西山脚下的卧佛(铜制)还大二米。文革期间,卧佛移至城西南的法源寺内。
(法源寺)
若论曹雪芹与这座寺庙的关系,应从他刚回到北京时谈起。雍正初年,曹頫获罪被抄家,曹家老少由江南归京,曹雪芹随之落脚于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的“十七间半”房中。花市的卧佛寺离曹家所居蒜市口很近,当时此寺香火正盛,是当地一座十分有影响的寺庙。少年时的曹雪芹时常来此寺游玩,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甚至日后他成年时,因生活困顿,一度还寄住在该寺之中。当然,在曹雪芹寄居卧佛寺时,此寺香火已不似他儿时那样旺盛,变得冷冷清清。衣食无着的曹雪芹目睹破败的今非昔比的卧佛寺,凄凉的心情怎不油然而生。独伴古寺青灯,笔写红楼,抚今追昔,于是欣然写下了“贾雨村寄居葫芦庙”的情节。尽管书中人物易名,但二者境遇何其相似,非切身体验者,不能写出如此史笔。
二西城区卧佛寺
西城的卧佛寺也与曹雪芹有过密切的关系。该寺又称鹫峰寺或淤泥寺。因寺内供有卧佛而又俗称卧佛寺。此寺在解放后因长安街扩宽工程被拆除,故址在复兴门立交桥与闹市口之间,今长话大楼一带,距城隍庙不远。清代朱新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载有此寺,并称之“卧佛寺。康熙四年移奉宏仁寺。”此寺历史悠久。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又曾加以重修,至曹雪芹时代此寺佛事尚盛,距离曹雪芹当时供职的“右翼宗学”———西单石虎胡同不远。
(1930年北平全市详图里的卧佛寺)
曹雪芹因生计一度在贵族子弟宗学这“富儿门”下谋生,充当学校职员(满语:瑟夫),又曾借住在不远处的刑部街岳丈家中。然而,这位落魄公子贫寒的处境却受到丈人一家的冷遇,气愤之下,他断然迁出岳丈家,寄居在附近的这座卧佛寺中。这段经历又成了曹雪芹一生中不堪寄人篱下的佳话。此寺在《乾隆京城全图》上有所标识,就曹雪芹当年在西单右翼宗学谋生的活动范围而言,寄居此寺的经历是可信的,也符合他不肯寄人篱下的一贯性格。以后,曹雪芹离开京城而转徙到北京西山居住,当其进城拜访家住石附马大街(今新文化街)的表兄福彭(平郡王纳尔苏与曹雪芹的姑姑曹佳氏之子),或是去寻好友敦城、敦敏兄弟(家住太平湖畔)都不时以此中转寄宿。难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摹写寺庙是那样得心应手,恐与他生活经历中多次借宿在寺庙中,尤其是城中这两座卧佛寺有密切关系。其实,曹雪芹本人不也就是文坛上的一尊“冷眼观天下”的卧佛吗?
三东岳庙
位于朝阳门外神路街路北的东岳庙又叫东嶽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最初由道教清微派宗师张留孙修建,后由其弟子吴仓节续建。最初建成名为东岳仁圣宫,后在民间称为天齐庙。这是因为此庙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的神灵,谓泰山之高可与天齐。此庙规模宏伟,占地近百亩,有殿宇600余间。元、明、清三代长期香火旺盛,是京城中享有盛名的大庙之一。该庙曾于康熙三十七年失火,稍后于三十九年重修,之后香火更旺。东岳庙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仅正院山门外有硫璃石牌坊一座,庙内有七十六司。
这东岳庙的殿宇布局,尤其是七十六司,对曹雪芹构想《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给予了极大的启发,他在小说中写道:“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当下随了仙姑进入二层门内,至两边配殿,皆有匾额对联,一时看不尽许多,惟见几处写的是:‘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悲秋司’……宝玉喜不自胜,抬头看这司上的匾上,乃是‘薄命司’三字……”(《红楼梦》第五回)
小说中不仅“太虚幻境”与东岳庙相关,而且在第八十回中,还直接写出贾宝玉“随两三个老嬷嬷坐车出西城门外天齐庙来烧香还愿。”书中说“宝玉天生性怯,不敢近狰狞神鬼之像,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如今年深岁久,又极其荒凉。”这很明显地表明了《红楼梦》借用东岳庙(即天齐庙)的痕迹,是“前朝所修”、“极其宏壮”都符合此庙实际。唯一不同的是小说将庙的方位由城东改为城西,这是因为书中贾府位于城西,故出西门便捷。
现在东岳庙经近年来修缮恢复,并辟为民俗博物馆。庙前仍称“神路街”,此街相传是东岳大帝出入之路,故曰“神路”。路南的牌坊遥相耸立,就仿佛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设计的太虚幻境:“有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由此可见小说《红楼梦》中所写的太虚幻境实际上是取自东岳庙,从门前的牌坊、宫门,及至其中的殿宇,房舍均与东岳庙的设置、布局相同。这些都说明少年时曹雪芹来此庙游玩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至长大成人创写《红楼梦》时,便把京城的这一庙宇写成了天上人间。二者景致如出一辙,相似之处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太虚幻境的游历者变成了贾宝玉。
四夕照寺与育婴堂
夕照寺位于花市卧佛寺南不远处的广渠门内,今夕照寺中街东口路北,故址已改为北京齿轮厂一所分厂的车间。该寺的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明代以前。明代爱国将领于谦曾到过此寺并为之题词。清代时,由文觉禅师在此寺住持,重新装修殿宇,使寺庙得以完善保护。寺内曾有画家陈寿山于乾隆四十年绘制的壁画“古松图”。此图绘于寺内大悲殿之西壁,东壁是书法家王安昆书写梁代沈约的“高松赋”。两壁书画相映生辉,相得益彰。该寺与卧佛寺均在当时作为停棂之所,是异乡游子客死京城以待家人接回故土的“旅榇”之地。
这个习俗被曹雪芹拿来写入《红楼梦》:晴雯病危时被抬出“大观园”,移至寺中等候“旅榇”回归。曹雪芹时,夕照寺地处京城东南偏僻之所在,因距蒜市口曹家不远,曹雪芹熟知这个停棂的“西风古寺”,于是将晴雯安置在这所绘有“古松图”、“高松赋”的洁净寺庙中,也正寄予了曹雪芹对笔下的晴雯喜爱与怜惜之情。至于书中所写的育婴堂确有其地。它与夕照寺同处一街,在该寺之西。此育婴堂建于清康熙元年,《乾隆京城全图》上标名为养育堂(小说中称养生堂)。创始人是清初大学士金之俊。雍正二年,皇帝谕旨赐金及匾额以昭奖励。堂中所收多为当时穷苦人家的孤儿。曹雪芹因家住附近,对此十分熟悉。现在这所育婴堂已改建为一所小学校,校园内尚存石碑一座,上有雍正十年间刻写的《育婴堂记》碑文。
五蟠桃宫
建于元代的蟠桃宫正名为护国太平蟠桃宫,是北京有名的道观之一。蟠桃宫位于北京东南东便门外护城河西岸,清康熙年间曾重修。前殿祀王母娘娘,后殿供奉斗母娘娘。庙虽不大,但香火旺盛,尤其每年阴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在这里举办庙会。届时,沿东便门护城河畔长达两里多地摊贩云集,玩物杂食,琳琅满目,构记之成京城一大景观。此庙会自明清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期,庙期应民众要求,从三日延至五日。后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庙会停办,蟠桃宫也被拆除,如今仅剩下石碑一座,立于新建的东花市小区楼群之中。
当年曹雪芹住在蒜市口时,对这个热闹的庙会经常光顾。自幼便由家人带领来此地玩耍。周汝昌对此记述道:“再一处最令小雪芹神往的庙宇便是在他家东面的太平宫了(即蟠桃宫)。曹雪芹长大成人后,仍时常对护城河——通惠河沿岸情有独衷。沿河两岸的风光多少能勾起曹雪芹儿时在南方度过的岁月之回忆,江南水乡的景色不时因这通惠河而浮于眼帘。难怪他在《红楼梦》中时常忽南忽北,把北京写成金陵,又在京城大观园中再显江南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