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鲜为人知的灵境胡同,胡同是老北京文化的基石,那里有老百姓的家常里短,也有风云人物的荡气回肠。
北京有句老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如牛毛。随着城市的变迁,很多胡同已消失于历史,但那些别具特色,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却依旧存在着,成为老北京的象征,而作为北京城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从古至今,巍巍而立。二徐救朱棣 敕建灵济宫,外地人来北京旅游,必去故宫,然后便是后海、南锣、前门王府井……
很少有人专门去灵境胡同,那里也并不算一个知名的景点,但是北京城的历史太过久远,久远到随便一处地方,都有传说流芳,就如这条名为胡同,实为大街的地方。据《帝京景物略》载,灵境胡同的诞生,源于一个略显荒诞的传说,那是明代永乐十五年,永乐帝朱棣患病,他在梦中见到两位道士前来送药,这个梦做完后,没几天便病愈无恙,朱棣很高兴,这才是帝王才有的奇遇,于是便下令为梦中的两位道士建了宫祀,并封其为玉阙真人、金阙真人,赐名灵济宫。
那这两位道士又是谁呢?野史传说是为南唐人徐知证和徐知谔,此二人是兄弟,历史中并称“二徐”,又称徐仙、二徐真君、灵济真人、洪恩真君等,他们是五代南唐的两位藩王,徐知证为江王,徐知谔为饶王,二王曾率兵入闽地扫荡盗匪,当地百姓感谢他们,为其立生祠,宋高宗敕赐额“灵济宫”,到了明永乐帝朱棣时,二人已“成仙”。
而他们还有一段野史,当年朱棣北征伐元,曾作战不利,二人曾暗中助阵,帮朱棣得胜,野史传说是否为真,咱不必深究,但灵济宫的诞生却是实打实的史实,灵济宫建好后,永乐十六年,两位神仙升了级,由真人改封了真君,到了成化二十二年,两位真君又升了级,明宪宗朱见深把他们封为上帝了,这两位上帝不只救过帝王,也救过大臣,明万历二十二年,大学士王锡爵身患重病,明神宗朱翎钧很为臣子优虑,便拨银五十两,命道官王昭忻到灵济宫为其做法事。在两位神仙的暗中调理下,王锡爵还真病愈了,深受皇帝垂青的灵济宫,过了西皇城根南街再往西走,都是一些仿古新建筑,灵济宫与紫禁城比邻。
自建宫之日起,便深受皇帝的垂青,每年元旦、新春、初一、十五,还有立冬、夏至等节食,以及两位上帝诞辰日的那天。朝廷都要派太常寺的官员前往灵济宫行礼,在明代时,这里不仅是一座皇家道观,还是百官集体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每逢重大朝会前全体官员,都要被集中到这里排演礼仪。直到宣德年间,这种演礼才移到朝天宫,灵济宫的道士还经常举办讲学活动,主持讲学的人,有大学士、有尚书、有侍郎,宣讲人尽是廷高官,听讲人自然也是,最繁盛时,听讲者达千人,道教正一派。
这里还是招待道教领袖的宾馆,明崇祯十四年,正一派真人天师张应京,应崇祯帝朱由检之招,赴京面圣,就在这里接受赐宴款待的,崇祯十五年,有大臣写了一个奏章,说灵济宫供奉的两位真人是叛臣之子。不宜受朝臣拜跪,请用帐幕将其塑像盖起来,并停止祭祀活动,崇祯同意了此议,从此灵济宫便衰落了,等到了清代,灵济宫就渐渐没落了,从清代到民国期间,灵济宫在人们口传中,被以讹传讹,成了“灵清”,到最后就转成了现在的“灵境”,而道观所在之地也就成了“灵境胡同”。
胡同里的那些事儿,明代时,胡同分东西两部分,东部称灵济宫,因灵济宫在此而得名,西部称宣城伯后墙街,因南侧有宣城伯府第而得名,到了清代,则以西黄城根南街为界,东段音转为灵清宫、林清宫,老百姓称为林清胡同,西段改称为细米胡同,1911年后,还是以西黄城根为界,胡同西段称灵境胡同,东段称黄城根。它实际是一段东西走向的皇城旧址,胡同东段往北的一片地带早年是皇城范围,1949年后,灵境胡同与黄城根合并,1965年,又将八宝坑并入,直至今日,该胡同紧靠皇城,住户非富即贵。
如今的灵境胡同,宽阔笔直,西连繁华喧闹的西单北大街,东接肃穆庄严的府佑街,人海如潮,车来车往,已是现代化的交通要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