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乾隆帝以植树比喻做官
2020-01-31 网友投稿

清朝定都北京后,朝廷很重视植树,护河堤,防风沙。乾隆皇帝更是身体力行,倡导植树造林。他曾多次巡查京城的树木种植情况,并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和土质特点,提倡多植柳树和槐树,出台了很多植树奖惩措施,还写下了一些有关植树的诗。

当年种柳已成林

距离北京120多公里的泰陵(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下),是清雍正皇帝的陵寝。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乾隆皇帝定世宗山陵名曰泰陵,并于清明前往泰陵拜祭。他看到沿途道路树木稀少,一目十里,于是下令陪同的地方官吏要在道路两旁多种柳树。

数年之后的清明前后,乾隆帝再次御驾泰陵,看到当年栽种的柳树已郁郁葱葱,绿树成荫,十分高兴,写诗赞道:“当年种柳已成林,无那堂堂岁月深。瞻望鼎湖西去近,几回洒涕湿衣襟。”

鼓励植柳以护堤

永定河位于北京的西南部,海河五大支流之一,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历史上常有水患,有“十年九涝”之说。

清政府在加大河道治理的同时,在大堤上广植柳树,保持水土,以防溃堤。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时期曾规定永定河护河的兵士每人每年要种柳100棵,对树苗的规格、栽植标准都有严格要求,以保证成活率。具体规定坑要3尺深,柳要8尺高2寸粗,以七成活为合格。

为鼓励永定河沿岸村庄的民众在清明节期间广泛植树,清政府还制定了若干奖励办法,每户植树五十株以上者,予以奖励;百株以上者,另外加奖;千株以上者,予以重奖。

以植树比喻做官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乾隆植树碑一通,正面刻有乾隆御笔题写的《种松诗》一首。据说此碑原为圆明园遗物,在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移至未名湖畔。

乾隆在诗中阐述了两个道理,一是清明时节宜多植树。植树好处多多,除了可绿化家园,观赏美景之外,还能预防风灾,改善生态环境。二是以植树比喻做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解释说种柳树最容易成活,插枝即可,而且生长快,十年就可以成材,而种松树则不然,二三十年也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成林遮阴。做官和种树一样,不能立竿见影,马上见到成效,也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才能见到效果。所以当官不能一蹴而就,要有实干精神,心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前人植树,后人乘凉。

郑学富(摘自《北京日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