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衙门”是道菜,曾流行于清末的维新派新党层面。说其来历,与清廷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关。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全称,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设立于咸丰十年底(1861年初),是清廷办理洋务的中央机构,恭亲王奕(道光帝第六子)为首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这个衙门的职责是办理外交事务,派出驻各国的公使和外交官,兼营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项事务,兼管三口通商大臣(后改为北洋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后改为南洋通商大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更名为外务部。
在总理衙门做事,出洋机会多,待遇好,俸禄高,还能加衔晋级成为外交官,吃西餐逛西洋景,既体面又风光。因而一些王公大臣或贵缙富绅子弟,都想到总理衙门里谋个美差。说这话时,已是慈禧在同、光两朝的“训政”时期,当时清宫已成大贿赂场:“慈禧时,宫中贿赂风行,为历史罕见。皇帝每日问安一次,索贿五十金,后妃以次各有差。宫眷苦之。”连同治或光绪向“圣母”请安,都得按潜规则行贿,何况是衙门!走门子、托关系、送礼行贿都很管用。无奈混进总理衙门的人多是资历浅又颟顸无能之辈,这等人一无涉外经验及职能修为,二无学识素养,何能胜其任耶?但已进了署门,只能临阵磨枪,临时“加三级叙用”。
一些维新派新党见到此情此景,十分气愤。有位正直的外交官钱恂(钱玄同的长兄),目睹了这种腐败现状,虽不敢抗辞执奏、以旌直言,毕竟这样会丢掉饭碗,便以馔泄愤,创意出“混蛋加三鸡”的菜。“混蛋”是骂人的话,指那种倚势进署的谋私者;“加三鸡”是“加三级”的谐音。这道菜是用鸡蛋加鸡肉丝、鸡皮丝和鸡胗、鸡肝丝做成的汤馔,寓名“总理衙门”,暗讽朝廷昏聩,但却避于明谓,以免惹来麻烦。由于菜名特殊,制法新颖,好奇者尝之,即悟出其隐喻;便都心照不宣地作为谈资传播,使此馔名噪一时。
后来,周作人视此为逸,写了篇小文《总理衙门》叙其来由。高伯雨《广和居诗话》文中也记道:“咸丰年间清廷设外交机关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广和居的客人发明一种猪肉与什菜煮为羹,名叫‘总理’(若在民国二十至三十八年,则‘大不敬’矣!)。”可见传闻不虚,确有此馔。或许出于“大不敬”之考虑,民国后则传谓“总理衙门”,以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总理”。但说此馔是“猪肉与什菜煮为羹”,羹应该是对的,但“猪肉与什菜”并无针对性,寓意尚不明确,可能是高先生记错了。还是钱先生的“混蛋加三鸡”做得有道理。果若这样,将此馔的具体做法钩稽出来也不是难事,起码能还原个大概:
先将鸡腿、鸡胗、鸡肝治净,分别用沸水焯透,再用清水洗净;卤器置火上,添入多于原料约两倍半的清水,调入所需精盐、绍酒、花椒、大料(八角)、葱段、姜片。沸后,先放入鸡腿,卤至二成熟,放入鸡胗;俟鸡腿、鸡胗卤至八成熟时,再放鸡肝(卤时用小火)。这样,鸡腿、鸡胗、鸡肝能在同一时段卤好。卤好后,将卤器端离火位使其冷却,原料在卤水中仍需浸泡两小时以上,方能完全入味。
两小时后将原料捞出。先轻轻剥下鸡腿皮,再取出腿骨,腿肉撕成细丝,鸡皮、鸡胗、鸡肝也都顺长切丝。取鸡腿肉丝75克,鸡皮丝、鸡胗丝、鸡肝丝各50克,配料葱丝、姜丝各5克,香菜嫩梗小段3克,两个鸡蛋磕入碗内搅散。这便算是预制就绪。
将汤勺(或汤锅)置火上,添入鸡汤600克,再调入精盐2克,生抽(酱油)20克、绍酒30克。沸后,放入原料诸丝;再沸后稍许,用凉鸡汤合成的淀粉往里勾芡,勾芡时用手勺贴着器底搅动,芡便勾得匀溜,不出芡疙瘩。芡要勾得比米汤略稠一点儿。再放味精1克搅溶(那时尚无味精,是新加的)。复沸,将鸡蛋液往滚动处淋入,即变成泛起的蛋花,随即撒入葱姜丝、香菜段,调入点白胡椒粉,淋点香油,即成。最好盛到有青花图案的大汤碗里。
此馔,羹中热闹即“混”,蛋花即“蛋”,诸丝为“三鸡”,以寓示其主题。啖之清香适口,汤鲜料嫩。岂止是家庭享餐或酬客之品,其中也有几分历史的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