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饭馆都由国家经营时,当买卖还需要粮票油票时,如果你告诉别人我想开一家私人饭馆,八成会得到这样的反应——
但是路一旦地走出来,就变成了一道潮爆酷炸闪瞎眼的风景线,走在上面的人成了时代的先锋。而悦宾饭馆的创始人刘桂仙就是这样从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成为了国家改革开放首先致富的个体户之一。
悦宾饭店所在的翠花胡同并不起眼,但国家领导人和北京市领导、各国使馆大使、记者都曾到访,甚至这么多年过去了时不时还会有记者来尝尝鲜探探路。毕竟悦宾饭馆门前的招牌“中国餐饮个体第一家”足以让众多食客慕名前往了。
悦宾饭店名头虽大,但是装潢和价格却算亲民。几十年依旧是胡同小饭馆的外观,里面大概20多平米摆放着10多张木制桌椅,招牌出售的是蒜泥肘子、面筋扒白菜、糖醋排骨等家常菜式,若是吃得简单人均价格也就在50元左右。
开业之路过关斩将贷款五百买下千元冰箱
刘桂仙和丈夫郭培基都是来自河北肃宁县,招工来到北京,夫妻俩养育4个儿子1个女儿。刘桂仙在私人家里做饭,而丈夫郭培基是炊事员。孩子多收入少,家里贫穷,甚至晚上睡觉7口人却只能盖两床被子。
有天晚上,刘桂仙打开小半导体收音机,听到里边说东北有一对夫妻,自己蒸了包子上街卖。刘桂仙自认厨艺不错,当即受了启发,自己开个小饭馆也许是条赚钱养家的出路,连孩子的工作也解决了。
当时已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允许“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不过只是对修理业、手工业的个体经营活动有所放开。全北京的饭馆还是国营的。
刘桂仙告诉了家人自己的宏图大计。
“我有技术,我会做菜,我想开个饭馆。”
“哈哈哈哈哈————”
“谁让你开呀,北京哪儿有阿?开饭馆,那得有照,国家不批准,不能随便开。”
“那我去申请申请。”
丈夫郭培基并没有把刘桂仙的话放在心上,但是架不住刘桂仙隔三差五地催他写申请,郭培基就写了一份,刘桂仙拿起来就去街道盖了个章。
有了街道盖章的申请,刘桂仙正式踏上去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的征程。刘桂仙说:“我这个人跟一般女人不同,跟一般的男人也不一样。我想做啥事,只要不害天、不害地、不害人,我说做就做去,多苦我也做,想尽办法我也得做。”
走了一个多钟头,刘桂仙到了位于干面胡同东口的工商局,申请开饭馆的营业执照。
“有屋子开吗?”
“有。我把睡觉的屋子腾出来。”
“那你一家搁哪儿睡啊?”
“上房睡,上房顶。”
“哈哈哈哈哈————”
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把刘桂仙劝回了,但是碰了壁的刘桂仙却没有死心,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刘桂仙风雨不改每天去工商局软磨硬泡……甚至再去工商局人家已经不理她只能坐冷板凳。这事儿被记者知道了,还报道了这件当时的新鲜事,也有记者到刘桂仙的家中登门拜访。
也许是媒体的介入,工商局就真的让刘桂仙开饭馆了,还让她先去准备,照随后补上。
于是,刘桂仙从郭培基的单位要了旧砖头、破管子、油毡、木头一大车的废料,把屋子打通,院里盖了小厨房、小洗碗间、锅台,又挖了地沟,通了上下水。
正在准备饭馆开业事宜时,卫生防疫站来人告诉刘桂仙夫妻没有冰箱不能经营饭馆。但是一台冰箱要1千4百元,上哪里找这么多钱呢?于是刘桂仙贷款500元,由工商局作保,让儿子去灯市口买冰箱。冰箱销售经理也新鲜,得知是为了开饭馆,把好好一个冰箱包装上打了个叉子,说成是残品,卖给了他们。除了雪花”牌电冰箱,刘桂仙又购置了4张旧的小桌、十几把小木凳、4块塑料布,买了个大铁桶当炉子。
准备好了地方,还要解决一大难题,当时城市实行供给制,大部分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要拿粮票、糖票、肉票、油票,不过买鸭子不要票,于是刘桂仙拿着手里剩下的36块钱去朝阳菜市场买了4只鸭子。这36块钱差不多是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开业第一餐净赚20多块菜式达到30多种
1980年9月30日,悦宾饭馆在翠花胡同开张了,第一家私人饭馆引来了不少“好奇宝宝”,胡同里排起了长队,刘桂仙用4只鸭子做成香酥鸭、麻辣鸭、八宝鸭好几种菜,1块钱1份,一会儿就抢光了。成本36块钱,收入50多块,净赚20多块钱。有了钱,刘桂仙又去菜市场买了7只鸭子,晚上7只鸭子也被抢光了。当天出版的《北京晚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开张》的报道。
靠买鸭子倒了一周,刘桂仙有了钱,可以购买贵一些的材料,可以做出30多种菜。刘桂仙没有票,就坐火车、长途汽车去河北、天津的农民市集,从三河、宝坻、香河背回两大包东西,包括鱼虾肉、鳝鱼、甲鱼等等。家里开成了饭馆,刘桂仙一家人在平房房顶支了个塑料棚,顺着墙竖个梯子,等到晚上就爬上去,一家人睡在塑料棚里。
“也就我能开成,换个人,可能就开不成哩。我比白毛女都苦,睡觉苦、做饭苦、买东西也苦。平房房顶支了个塑料棚,顺墙竖个梯子,夜里爬上去,一家人睡里头。现在,想想当时的累,我都要撞墙去。”刘桂仙说。
邓小平之子打牙祭国家领导人来拜年
进入正轨的悦宾饭馆紧接着要面临各种经营问题。购买食材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豆腐是十分稀缺的食材。有一天,邓小平之子邓朴方带了18个小伙伴来饭馆吃饭,其中也包括万里的儿子、贺龙的儿子。万里的儿子听到刘桂仙说家里没豆腐,就说:“刘阿姨,我给您买豆腐去。”刘桂仙有了豆腐。随着改革的深入,不久北京就出现自由买卖农产品的市场,购买食材的问题也解决了。
随着悦宾饭馆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尝鲜的食客络绎不绝。饭馆里4张小桌一天只能接待十四五个客人。排不上的客人也不甘心。于是来悦宾吃饭要先登记排号。人最多的时候,要排到60多天以后。刘桂仙就把来排号的客人的电话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等排到了,就打电话通知,凡是通知的人一准来,没有差过钟点的。
悦宾饭馆的名声飘到使馆区,许多使馆里的大使也来,口口相传,悦宾来了不少外国食客,驻北京的100多家使馆几乎都来过。大使来了和刘桂仙谈包桌,一般标准是10块/人。而大使来了自发要求规格得更高,得30元/位。但是那个时候也并没有那么多的菜,于是刘桂仙再包点饺子,加上水果。其实,米饭、菜、汤成本才八毛钱。
首家私人饭馆开张自然是爆炸性新闻,记者也是蜂拥而至简直要踏破门槛。刘桂仙说,最多时一天能来大小记者二三十号。甚至刘桂仙在小厨房里炒菜,打开窗户,记者就在外面通过窗户进行采访,就算是这样也是流恋不肯走。刘桂仙说,当时有77个国家的记者采访过她。
1981年春节,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陈慕华和姚依林专程来到悦宾饭馆拜年,两位副总理问候刘桂仙,参观悦宾饭馆,陈慕华还打开小冰箱看看,说:“你这儿挺干净,你多弄点冷菜,多卖冷菜多赚钱。”两位副总理建议刘桂仙菜要更加大众化。那时人们不是羡慕有钱人,而对私人买卖十分敏感,创办私人饭馆、又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刘桂仙心可算踏实了。第一年辛辛苦苦干下来,刘桂仙就成了万元户。
悦宾依旧几十年的家常味道
生意火红了,刘桂仙也想把店面扩大一下,但是没有地方。胡同里也没人想卖。最后好不容易找到胡同里一家,也是说好话,替主人在鼓楼买了新房,又出1万元的安家费才买下来。在胡同往里走走的不远处,又一处,刘桂仙又来了家“姊妹店”,孩子出的主意,取自刘桂仙的名字,就叫悦仙美食。
这时,孩子们也来帮刘桂仙当服务员、搞卫生、买菜等,不过有时玩性大发就把手里的活儿忘了。如今,悦宾饭馆的生意就是由刘桂仙的孙子、女儿等孩子们打理。
悦宾的成功案例以及改革的深入,个体户如雨后春笋出现,街上有各式个体户买衣服的、开饭馆的。翠花胡同里也冒出七八家饭馆,不过都是昙花一现,现在已经不见踪影。
不过如果让刘桂仙再来一家餐馆扩大业务,她可能要对你摇摇头了,饭馆的很多事务她都要操心,身体又不如年轻,知足了。
不过,对于悦宾饭馆几十年屹立不倒、门不停宾,刘桂仙的总结是,菜式好吃便宜,做的菜,都用香油腌渍,菜味浓鲜香不腻。肉丝四两就是四两,原汁、原味、原做法,不过油和水。外面菜式一会流行这个,一会流行那个,也不跟风,还是自己的那些菜。
悦宾招牌菜你爱哪一款
如今的北京,荟萃天南地北酸甜苦辣咸各式美食,不过北京私人饭馆的鼻祖还是悦宾。食客来到这里,还是为了尝一尝京城胡同里的家常味道。到了悦宾饭馆,自然有些必点的镇店名菜。
蒜泥肘子 56元
菜量足,酱汁和蒜撒在肘子上解腻,盘底也汪汪地溢着。肉质软烂,入口品尝,肥处不腻,瘦处不柴。酱油汁和大蒜吃进去满嘴辣辣的,虽口气不清新,却颇有四九城胡同的范儿。
锅塌豆腐盒 28元
豆腐经过调料浸渍豆味浓厚,豆腐里面藏有馅料,两片豆腐夹着一片肉饼,蘸蛋液油煎至外焦里嫩,并加鸡汤以微火塌制,唇齿留香。
面筋扒白菜 22元
面筋和白菜都是家常食材,大白菜心一刀一刀切成条状,上汤调制,白菜保持脆甜的口感,面筋也入味。
五丝桶 42元
以猪肉丝、鸡肉丝、葱丝、姜丝和芹菜丝为原材料,扎实地裹进蛋皮,放在油锅里煎得酥脆,随盘还会送上甜面酱和小饼,模仿烤鸭的吃法增加鲜度。
锅烧鸭 37元
悦宾饭馆开店时的老牌菜肴,也是刘桂仙的拿手家常菜,几十年一直是悦宾的招牌菜,口感酥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