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冯玉祥的厨师南宫人张汉英随军路过邢台,在邢台南关市场院开设了“六合居”饭庄,独家经营锅贴,因其“外焦里嫩”、“香而不腻”享誉牛城。1956年公私合营并入邢台饭庄,1991年被评为全省“优质风味产品”。
邢台锅贴“外焦里嫩”、“香而不腻”,作为河北地方名吃,它已经享誉北方。1959年,“一声炮响崩出个东川口”,在来自全国各地400人的庆功宴上,张汉英的邢台锅贴一夜走红。
刚出锅的锅贴,底面焦黄,两头留口,露出里面鲜美的馅儿,冒着丝丝热气,让人看到就食欲大增。吃起来外焦里嫩,混合着表皮的浓郁麦香、馅料的软嫩鲜香、底面的酥脆焦香,让人吃过了就不容易忘掉。
邢台锅贴之所以那般美味,是因为其有两绝:一是半烫面为皮,制成品上部软糯,下部焦脆。用发面、死面(水面)、全烫面做不出来这样的效果。二是传统上以麻秸为燃料,取其上火快、撤火快的特性,才能保证制成品脆而不韧,焦而不糊。
“我岳父是甘肃平凉人,网上和很多人说他是南宫人,这是误传。”张汉英的女婿何国庆说。张汉英曾经是西北军阀冯玉祥的“白板师傅”(也就是现在的面点师傅)。1930年冯玉祥联同阎锡山、李宗仁等与蒋中正对抗,引发中原大战,兵败后于1932年隐居山东泰山。正是这一年,张汉英来到邢台。
当时,邢台南关商场院内有一家叫“三鲜春”的饭馆。从西北军退伍的张汉英师傅入厨“三鲜春”制作锅贴。
次年,南宫人张培俊接手这家饭馆,进行扩建改造,重新开业时改名为“六合居”,是当时邢台城能包办酒席的少数几个大饭庄之一。由于张汉英的锅贴做得炉火纯青,“六合居”也因锅贴而彰名。当时,人们以能吃上“六合居”的锅贴为荣。
1956年公私合营,“六合居”并入其他饭店,张汉英师傅调入邢台饭庄(国营饭庄),把锅贴也带到了邢台饭庄。
1958年,梅兰芳先生来到了邢台,梅先生在邢台饭庄北侧露台与等候的戏迷们见面,中午吃饭时,尝到了张汉英师傅的锅贴,赞不绝口。
然而,张汉英的锅贴名声鹊起却是在1959年。
这一年,苏联专家用“定向爆破堆石坝技术”“一炮崩出个东川口水库”。当时,苏联专家、中直37个部委代表、全国25个省市代表400余人见证了这一技术。之后的庆功宴上,张汉英的邢台锅贴作为本地特色小吃,呈现在了餐桌上,饭后,与会者把对邢台锅贴的赞誉带到了各地。邢台锅贴也因此一炮走红。
这么美味的锅贴,你不来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