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遇到红白喜事时,人们并不像现在这样到饭店酒楼去包酒席,而是在自家院子里搭起大棚,宴请亲朋好友。如今在天津近郊,这种习俗仍旧延续,亲近之情也产生在大棚席中。而在武清,许多美味的菜肴,更在大棚席这种质朴的形式中得以保存。
一桌子菜里素烩最好吃
说起大棚席,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各种肥得流油的荤菜——的确,在这种招待众多亲朋好友的宴席中,实惠是第一追求,而按照传统的风俗,大鱼大肉既能彰显富足,又能款待宾客,绝对是最实惠的美食。在武清大棚席中,各种荤菜自然必不可少。担任大棚席主厨师傅多年的周伟向记者介绍说,四喜丸子、扣肉、肘子等,直到现在都是大棚席上不可或缺的菜品。“除此之外,鱼也必须有。尤其结婚的时候,‘年年有余’嘛,是个好彩头。”周伟表示,按照传统的大棚席来看,这鱼应该是熬鱼,深颜色象征着红红火火。
但是现在,人们更愿意选择清蒸鱼。
“熬的鱼一般都是鲫鱼啊花鲢什么的,但是清蒸鱼就得是鲽鱼、鳜鱼之类的,显得更好一点。所以我们也在根据大家的要求不断进。”除了纯肉菜之外,还要搭配炒菜,炒虾仁、八珍豆腐等等。周伟告诉记者,这些菜会根据不同的主家的要求,由他们进行搭配。虽然这些荤菜和炒菜非常丰盛,但周伟表示,武清的大棚席上,最受欢迎的绝对不是它们,而是最传统的素烩。“吃席的时候,素烩一上来大伙儿都抢,别的菜都不如这个下得快。”
虽然离家很多年,但武清土生土长的王辉对大棚席有很深的印象。“以前听家里老人说,大棚席上的素烩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烩豆腐,算是‘压桌菜’,谁家结婚的时候没有这道烩豆腐或者做得不好,这婚宴都不算圆满。”他回忆道,当年自己结婚时,也在老家摆大棚席,“敬酒的时候看着烩豆腐最馋了。”
“我们说的素烩,就是四道烩菜,烩豆腐、烩粉皮、烩饹馇、烩馃子,这几道素菜也叫四大碗。”周伟表示,这道素烩,才是大棚席的精髓。
“烩的时候放酱豆腐、酱油、香菜、蒜末等等,味道独特。武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这种素烩,但味道又都不太一样。而大棚席上的素烩是最好吃的。”
家里学不会的“独门”手艺
周伟提到的这一点,杨女士也深有感触。
在今年春节前夕,她来到同学家做客,吃到了传统的大棚席,当时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都是很传统的做法,味道真的非常好。同学的老公就是做大棚席的,吃过一次之后,我们还特意去找他学到底怎么做,可是做出来的儿,还是不如人家做得好吃。”周伟表示,大棚席上的素烩,必须放在大棚席上吃才好吃。
“第一是荤菜多,素菜清爽,就显得好吃。第二是大棚席都是用垒起来的灶台大铁锅炒,火和锅都是家常做饭时没有的,只有大锅炒出来的才是最好吃的,别处做不出来这个味儿。”
“素烩有点像市里吃的素馅儿饺子,有豆芽菜红白粉皮什么的,然后放酱豆腐。”王辉表示,“但是素馅儿饺子是自己家的最好吃,素烩是大棚里的最好吃。”据王辉介绍说,武清的烩豆腐,原料本身就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
“市里的豆腐可能都是卤水点的,我们这儿的不一样,我听说是用‘酸浆’点的,具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味道确实不一样。豆腐下锅之前,还得用花椒水泡一下,去掉豆腥味,把香味激发出来。步骤挺复杂的,自己在家做确实没有人家的那个手艺,学也学不会的。”
另外,周伟也介绍说,其实不只是素烩,肉菜的味道也是家常菜所没有的。
“比如四喜丸子,我们都是用大笼屉蒸的,肯定和家里的小火小灶出来的味道不一样。我们的那种烟熏味儿,是家里做不出来的。”大棚席的吃法也与在饭店吃饭不同。
周伟表示,大棚席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固定的,而每桌都会“翻几番”。“一番是十桌的话,可能这一晚上就要翻四番,这一番吃完了再换下一番吃,来参加典礼的亲朋好友只需要约定大致的时间,赶上其中一番就可以。还有的在老家摆一百多桌的,那种得请好几位师傅一起上,要不然根本忙不过来。”
年轻人没觉得有什么特殊
周伟表示,大棚席在武清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前,谁家有什么事,就亲戚朋友一起帮忙做饭招待全村的人,这种宴席,一般要持续两天的时间。
“就是图个热闹劲儿。以前村里办事讲究‘一家办事,家家吃席’。亲戚朋友多,我们这叫‘且’多,都得招待到了,家里坐不开,就搭大棚,能请的都请来。现在再办大棚席,自己做饭的少了,都是请专业的厨师去。我们服务可周到呢,你们吃完我们都给收拾利索了才走呢。”周伟说。
在周伟看来,大棚席比饭店更适合传统婚宴。
“大棚席实惠,去饭店吃一样的东西可能要多花一倍的钱,还吃不到最正宗的味儿。”
作为年轻的武清人,兰立邦对大棚席的印象,与稍微年长的人以及非武清本地的人相比,有一些差别。
他告诉记者,他觉得大棚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吃的菜也都是饭店中常见的菜式。
对他来说,大棚席只是一种形式,“可能是与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吧,在我看来,虽然现在遇到结婚什么的,还有吃大棚席的,但这种形式可能也不只武清有,而且也确实没什么菜是一定要在这上才能吃到的。”
王辉则表示,大棚席阵仗非常大,也有不少居民会受到影响,有引发纠纷的可能。
“尤其赶上那种两家一块搭棚的,万一再互相攀比一下,确实容易起冲突,所以现在搭大棚的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虽然这种形式本身值得商榷,但是我希望大棚席上的这些菜品的原汁原味可以得到保留。”
杨女士也向记者表示,如今在武清,大棚席似乎也越来越少,不是本地人可能很少听说,本地人可能也逐渐与市里的习惯趋同,选择饭店的人慢慢变多。
但周伟表示,还是有不少人会在红白喜事的时候选择大棚席,“现在我们‘五一’‘十一’的时候还是挺忙的,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家。
如果你想赶上这种结婚的高峰期办席,得提前半年预定师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