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慕田峪长城的烟云过往
2020-03-23 网友投稿

于书文

十一长假期间,北京和长城有关的景区迎来不少游客,慕田峪长城也不例外。慕田峪长城是北京长城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它西接居庸关,东连古北口,雄伟壮丽,气势非凡。著名的长城景观牛角边、鹰飞倒仰等均位于慕田峪长城西侧,是明代长城的精华所在。

慕田峪曾名“摩天谷”,因站在关台上举头仰望,长城逶迤仿佛上可接天,故称“摩天”。“摩天”与“慕田”近音,“谷”和“峪”通假,后来便通称慕田峪了。站在慕田峪长城上,仰望群山之巅,那青灰色的城墙随着山脊的起伏缓陡相连,曲屈冲折,极富立体感。六百年来,这处拱卫京城的军事要冲被称为“危岭雄关”,曾赢得“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5A景区的慕田峪长城,已经由抵御外族入侵的一道大墙,转变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过往经年的时代变迁和岁月的沧桑。

永乐年间正式建慕田峪关

史籍记载,慕田峪长城为明初大将军徐达在北齐长城之上重建而成。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徐达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占元大都。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年号洪武。立国后,徐达又连年出兵打击北元势力。当时,慕田峪关外有座三角城,《明史纪事本末》中有“徐达败元于此”的记载。洪武四年,徐达奉命往北平练军马,修城池,置屯垦田。其间,慕田峪长城的修建已经脉络清晰,初见规模。故清代文人潘其灿在《登河防口边城》一诗中曾有“堡塞规模传魏国,筑台形制说南塘”的诗句。徐达智勇双全,治兵严明,且谦虚谨慎,能与下属同甘苦,行军持重,不妄杀戮,士无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功勋卓著,为明初第一开国功臣。

《日下旧闻考》记载:“慕田峪关,永乐二年(1404)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了京师安全,决定大修长城。慕田峪关口于此时正式修建得名,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长安客话》记载:“居庸关、黄花镇、边城、慕田峪、灰岭口均系冲地,虽宣、蓟为之屏障,紫荆藉以身援,然外而扼控要害,内而拥护京陵,干系至重。”

干系至重的慕田峪一带长城,自明初建成后的270多年间,修复工程几乎没有间断。《明史·兵志》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复兴,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便是当时严峻的军事、政治背景。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他原本是燕王,熟悉这一带情况。他不仅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还将皇陵也选在了北京,在陵区内亲自选择了长陵作为自己的陵墓,以表示他平定北方、坐镇戍边的决心。但是,明成祖虽曾五次御驾亲征,也未能迫使北元归服。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北方防务更加吃紧。正是出于这种形势的需要,隆庆元年(1567),在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推荐下,将原驻守东南沿海的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谭纶为蓟辽总督,戚继光任明长城九边重镇中最为重要的蓟镇长城的总兵。戚继光于1568年至1583年任蓟镇总兵,驻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蓟镇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慕田峪,全长880余公里,全镇官兵人数107813人。

经过谭纶、戚继光等数十年的重修改建之后,慕田峪一带的长城防御能力不仅大大增强,而且气势更加雄伟。我们今天看到的高墙耸峙、敌台林立、烽火相望的长城就是这个时期留下的。不仅蓟镇和北京地区的长城如此,整个明长城的重要地段也都按照戚继光的建议加固了墙身,增建了空心敌台,大大增强了长城防线的防御能力。

慕田峪长城是继八达岭长城后,北京地区开发开放的第二处长城景区。笔者曾查阅过有关档案材料,1981年秋,有关专家在论证长城景区选址时,认为慕田峪长城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离首都北京路程近,道路平缓,交通便利;二是长城雄伟壮观,敌楼密集,两面有垛口;三是植被完好,林木覆盖率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拍板决定,慕田峪作为北京市第二个长城旅游开放点。

慕田峪为昌镇东起第一关

人们游览慕田峪长城,一般喜欢乘坐缆车直达14号敌楼。14号敌楼内部呈空心回字形结构,居高临下,四面都设有箭窗。再看其他敌楼均各有特色,内部结构有的呈回字形,有的呈井字形,有的呈品字形。外形不一样,箭窗也不一样,有的敌楼上已经恢复了楼橹。14号敌楼附近地势较平缓,植被茂盛,视野开阔。但有时流连于此,往往忽视了正关台,错过观赏非同一般的慕田峪关的机会。

我每次来到慕田峪,都要到正关台看看。正关台也就是慕田峪关,位于第四号台,由于所处地势较低,海拔仅483米,如果从远处眺望一般看不清楚。正关台是古时南北来往的要道,关台上三座楼连成一体,空实结合,造型别具一格。仔细观察,三座敌楼正面墙上镶有“正关台”三字石匾,关台分为上下两层,底层相通,可容百人左右。上层建有三座望亭,形成主厅侧室之格局,这种造型新颖、结构别致的关台,在万里长城所有关台中独一无二,堪称长城建筑的精美佳作。

慕田峪长城区别于其他段长城的主要特点是双面垛口,原因在于它是京师、皇陵的北方屏障,因为十三陵距此仅39公里,所以此段长城修筑得很坚固。城墙上修筑双垛口,是出于能攻善守,两面御敌的需要。双侧垛口可同时进行双向防守作战,与支城配合,形成夹击之势,有效杀伤敌人。这些垛口不是开口的长方形,而是呈锯齿状。射洞筑在垛口的下方,它不是圆形孔,而是顶部呈弧状的方形孔。

明代时,慕田峪一带多次发生战事。《光绪昌平州志》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月,朵颜部围攻慕田峪,杀守备陈舜。副总兵王继祖等往援,乃退。”这次战事就发生在慕田峪正关台三座楼,蒙古族朵颜都督花当率部突袭,敌骑诈称纳贡,骗开城门,入关后铁骑横突,喊声四起。仓促之中,守备陈舜被杀。守关兵士急忙奔向烽火台点燃烽火,驻守在渤海所的副总兵王继祖闻讯,紧急率军救援,朵颜都督花当才被击退。

慕田峪战事对京师与皇陵形成了直接威胁。嘉靖二十九年(1550),明廷特设昌镇。《四镇三关志》记载:“东自慕田峪连石塘岭路蓟镇界,西抵居庸关镇边城接紫荆镇界,延袤四百六十里。”昌镇设立后,慕田峪关就成了专门护卫京师、皇陵的昌镇东起第一关。(下转35版)

“鹰飞倒仰”是长城著名险段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城堡、关口、城墙、烽火台等部分组成。关口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实际上关与口是有区别的,关也叫关口、隘门,是通往一个地区的山口、隘路,强调军事设施的存在。口,是出关入塞必须通过的地方,通常与贸易往来相关。《读史方舆纪要》的界定是“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曰营,列守曰寨。”但长城关口在漫长的年代演进中,逐渐加进了感情因素,人们习惯将关门面敌的外侧称为关,面己的内侧称为口,所以口里口外是对己说,关内关外对外说。这样关口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内容。怀柔真正称得上关的隘口只有三座,即大水峪关、慕田峪关、黄花城关。

慕田峪长城墙体多建在外侧陡峭的崖边,依山就势,以险制厄。正关台往西,从慕字四台至慕字二十台至牛角边最高处,就跃升了104米,设敌楼26座。墙体高度为七八米,墙顶宽四五米,建筑材料以花岗条石为主,雄伟坚固。长城由山腰直伸山顶,在山顶立一敌楼后,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又骤然升起,直到海拔940多米的地方,绕了一个大弯,其形状酷似牛犄角,苍劲雄浑,人们把它称之为“牛犄角边”。在“牛犄角边”的两侧,有一段长城被称为“箭扣”及“鹰飞倒仰”。这段长城的墙体全部建在岩石裸露的悬崖峭壁上,长城的坡度大都在50度左右,其中有一节接近90度,几近垂直,台阶仅有几寸宽,非勇敢者不敢涉足。鹰飞倒仰是北京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到过箭扣的人大都会使用“鹰飞倒仰”这个词汇,来比喻这段长城的险峻和险要。同样,这段长城也是近年来在长城画册中上镜率最高的一段,是驴友们挑战、摄影爱好者们拍摄的热点。

正关台东侧,长城扶摇直上,到达山顶处可见著名的大角楼,大角楼在慕田峪长城中,是一个较大的敌楼,这里为东部的制高点。在历史上,大角楼是蓟镇长城和昌镇长城的分界线。往东为蓟镇所辖,往西为昌镇所辖。大角楼之所以称为大角楼,是因为此楼三面有长城,一条向西与八达岭相连;一条向东与古北口相连;一条向南,为内支城。因此,从长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似一个城角,故名大角楼。大角楼在慕田峪长城中,是一个较大的敌楼,视野开阔,长城内外尽收眼底,向西警戒慕田峪关,向东警戒亓连关,可以说是这一段长城的“交通要道”。

大角楼现编名慕字一台,是慕田峪长城著名景观之一。由大角楼向南,还建有“支城”。所谓“支城”,就是在长城内外侧有高脊山梁的地方,再节外生枝地顺山梁修出一段长城。其长度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并在此筑有敌楼,当地人称为“刀把楼”,这段长城也叫“秃尾巴边”。修筑这段支城,目的是控制制高点,减少对主城的威胁。

辛营城发现匾额“靖虏门”

今年7月初,听说辛营村发现与长城有关的石刻,我马上与怀柔区文物管理所联系,邀约所里的王宇一起来到辛营村,了解石刻的发现经过和具体情况。

石刻放在村委会,为城门匾额,长方形,汉白玉材质,浅白色,左侧上角略有残缺。匾额长0.72米,宽0.52米,厚0.12米,上书“靖虏门”三字,为阳刻榜文。从文字内容的寓意看,显然与长城文化相关。不同于常见的正楷,此匾额采用行书字体,字迹生动流畅,古朴苍劲,具有较高的历史及文化价值。村委会的杨怀旺向我们介绍,这块石匾是辛营城南门匾额,自己家就住在南门内,小时候常常由南门的步道登上城墙,城墙很高大,也很坚固,匾额镶嵌在灰色的砖墙门洞上,所以印象深刻。

这块匾额是村民杨歆在村外自家的石场内偶然发现的,他在整理场地时从地里挖掘出来,看见上面有文字,就没有毁坏,保留了下来。

有关即有城,城是关口的指挥机关驻地,其军事布防功能要大于普通的堡。“城”与“堡” 都是长城的附属军事设施,但“城”比“堡”规模要大。“城”一般开三门,“堡”开一门。经考证,辛营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是屯军的军营,距今已有457年的历史了。

从古籍记载中可知,作为怀柔长城的重要关口,慕田峪关的指挥机构应为渤海城。《顺天府志》记载:“渤海守御千户所,在昌平州东北百里。弘治中增置,以为山陵北面之备。万历初,移至于慕田峪关,四年,复还旧治。”《日下旧闻考》:“渤海所下隘口七:慕田峪关(永乐二年建)、贾儿岭口(嘉靖十五年建)、田仙峪寨(永乐二年建)、擦石口(嘉靖二十三年建)、磨石口、驴鞍岭口(俱永乐三年建)、大榛峪口(永乐年建)。边城八十一里半,附墙台四座,空心敌台四十四座。渤海所新旧营城二座,嘉靖二十七年建城,有渤海仓。”这些记载对渤海所的管辖范围、建关时间、地理位置,都做了详尽介绍,这里的“渤海所新旧营城二座”之新就是辛营城。

既然有了渤海城,为什么又建辛营城呢?这就是慕田峪关的特殊所在。辛营城,位于今渤海镇辛营村中,东南至怀柔城区13.5公里。“辛营”原称“新营”,后谐音为今名。村内的老人告诉我们,村里的老户主要姓杨、李、赫,从来没有过姓辛的,村名与姓氏无关。据《四镇三关志》等古籍记载,嘉靖中期,常有敌军经四海、慕田峪一带进犯边关,参将驻扎在黄花镇,中隔驼岭关,一遇警讯,应援不及。故嘉靖三十二年,世宗朱厚璁敕令,移黄花路参将改驻渤海所。为便于就近指挥,嘉靖四十一年(1562)又改驻新营城,第二年迁回渤海所。辛营城处在慕田峪、贾儿岭、田仙峪的三岔口上,距离长城关口更近,大约均为2.5公里左右,所以辛营城是明代靠前指挥的实例。

史料记载:辛营城为砖石结构,呈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90米,开西、南、北三门。我们在杨怀旺的引领下实地察看古时的辛营城,城址已毁,四至大约还看得出来。最明显的是东北角残存一段城基,条石砌筑,高3米左右,宽5米左右,长1米,残墙占地面积90平方米,上面长满荒草。城内保存有十字街,街中心东南角有古槐树一棵,周长3.85米,树冠高16米,长势旺盛。城内全部为新建民房,不少房屋的基础为城墙的巨大条石。有的民房的墙壁就是城墙的墙基。

这次辛营城之行,还解除了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即城开三门,为什么没有东门?原来辛营城坐东朝西,地势东边高,紧靠着小山老龙背,南、西和北面三面环水,所以这里的老房子都是以东为正,城门也就只能开西、南、北三座门了。不过辛营城的北门也只是个象征,从建到拆前后几百年,北门从未用过,一直封闭。如今,西门和南门虽然拆除了,但形成了两条主街道。村里还有个规矩,娶媳妇从南门进,老人出殡从西门出,大家自觉遵守,成了古老的民俗。

“北旮旯儿”变成了“国际村”

慕田峪关曾名“摩天谷关”,因站在关台上举头仰望,长城逶迤仿佛上可接天,故称“摩天”。“摩天”与“慕田”近音,“谷”和“峪” 通假,后来便通称慕田峪关了。关口内原有堡子一座,长宽约一百米,现仅存城基。明末,开始有赫、王、杨等姓人家迁至城堡附近居住,逐渐形成村庄。

与慕田峪村邻近的村庄叫“北沟”,位于慕田峪长城顶端“牛犄角边”山脚下的沟谷内。这里的植被好,山峦叠嶂,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清康熙《昌平州志》中载有明代诗人孙学诗《游慕田峪题公太史园》一诗,诗中云:“慕田有谷异寻常,主人卜筑成西堂。借问谷中何所有,千树桃花万树柳。”吟咏慕田峪一带植被茂盛的美丽风光,成为古今流传的名句。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了解到明代关塞之美,还能体会到慕田峪一带“千树桃花万树柳”的秀美景致。

数百年过去了,万树柳已不多见,漫山遍野的栗花成了北沟的独特景观。在过去,北沟景观虽好,但交通闭塞,环境又脏又乱,人称“北旮旯”。守着慕田峪长城景区,却没有什么游客到北沟。经济发展落后,村里人穷,邻村的姑娘没多少想嫁到穷北沟的。

穷则思变。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由“山旮旯”变成了“国际村”。“你们这里太有中国村庄的味道了,我们可不可以租几栋房子开个乡村驿站,以后就常住这里?”2005年,美国设计师萨洋夫妇走进北沟村,他们看中了一片废弃的琉璃瓦厂房。经过一番巧妙的设计改造,瓦厂成了还原自然、保持原貌的原生态休闲酒店,山沟沟里出现了不少外国游客。这几年,有12户老外长期在村里定居,他们通过租用村民房屋并加以改造,为北沟村增加了12个极具特色的小院。有的灰砖灰瓦格外显眼,古朴中透出一种简约的北欧风情;有的就是普普通通的石屋,推门而入,屋内设施极其简单,除了考究的卫生间之外,床铺、茶几,甚至随处摆放的装饰品都普普通通。那些闲着的水缸也成了院里花坛的点缀物。更有趣的是,农民曾用来喂猪的石槽子变成了洗手的水池子。

漫步于长城脚下的北沟村,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古色古香的中式院落,氤氲着久远的神秘;轻快简约的北欧小屋,散发着冰原的纯净;简朴严肃的德式别墅,凝结出中欧的庄重……十余个国家独有元素的“撞色”,多种截然不同建筑风格的“混搭”,聚合裂变出惊人的艺术冲击力,吸引着各国游客纷至沓来。这个昔日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如今成了洋范儿十足的“国际村”。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