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大运河北段通惠河水源地,运河漕运经历了几百年兴衰起伏,白浮泉也曾埋没草莽,如今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和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龙泉漱玉”盛景再现。
说起白浮泉,那可是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北昌平县化庄村东龙山东麓,又名龙泉。白浮引水工程的源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白浮堰建成。
白浮泉所在的龙山曾建起一座度假村,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扬运河文化,北京市对度假村进行了腾退,将与历史文化不相关的经营性建筑拆除,恢复历史风貌。
白浮泉遗址核心区内有一座都龙王庙,庙内正殿墙上绘有讲述久旱求水故事的“找水记”壁画,由于历史原因,壁画上覆有白灰且多处受损,对此工作人员已经制定了修复方案,准备启动清理修复工作。
除了文物建筑得到保护和修缮,白浮泉周边的自然生态也得到了提升。工作人员使用特殊材料对白浮泉周边的古树进行了防腐和加固,保障树木健康生长。
在修缮同时,考古工作者也对白浮泉水文情况作了考古发掘。在地下发现了深色的淤泥地层,揭示了白浮泉水流向运河的大致路线。
上世纪80年代,白浮泉已干涸多年,遗址周边一片荒芜。(上图由白浮泉管理中心提供)经过近些年的保护修缮,如今的白浮泉恢复了生机,并将在未来成为人们休闲散步、回顾运河历史文化的又一处胜地。
谈起白浮泉的历史,白浮泉功不可没。元代初建迁都北京时,城内人口激增,随之而来的是粮食和饮水短缺。但是京杭大运河只到通州,南方来的粮食需要再走60里陆路才能运到元大都,让运输的成本大增、效率骤减,忽必烈将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郭守敬。作为杰出的水利专家,他深知要想让船只在水道畅行,首先要寻找到足够的水源,引水向西南流入瓮山泊后,再向南汇入积水潭,穿过城区入通惠河抵达通州,自此开启了元代和明初期都城如火如荼的建设历程。
之后,明成祖朱棣选址昌平区天寿山修建皇陵,担心引水工程破坏了皇陵的风水,为漕运做出120年贡献的白浮泉才被弃用。明清两朝均被评为“燕平八景”之一,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十三陵水库修建后,白浮泉水才逐渐干涸。
2018年3月,昌平区文旅局专门设立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负责这里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去年10月,白浮泉遗址启动了首批文物修缮工作,前期的维护修缮主要针对都龙王庙正殿和两座配殿进行油饰、夹垄和除草除尘,如今,都龙王庙的红漆灰瓦、白浮泉碑亭的挑顶立柱已修缮完毕,元明时期的白浮泉遗址风貌已基本显现。此外,二期修缮工作还将对遗址内10棵古树进行保养修复,完成修剪、支护、打透气孔、防腐、杀虫和仿真处理,并着手修剪109棵枯树树枝。
昌平区将按照“一泉三庙一楼,两山两水两村”的构想,恢复白衣庵、古戏楼、龙泉禅寺山门等已无地上建筑物的工程建设。待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成后,元明时期的“龙泉漱玉”景观将重回公众视野,继续书写大运河“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灿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