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行走大西山!走进位于太行山余脉门头沟区,传说中“燕王喜登定都峰,刘伯温一夜建北京”的所在地,欣赏京城美景、品味古都文化的知名景点——定都阁。
定都阁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定都峰上,占地面积为5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地上高度为33.9米,共有6层,外观看为3层,为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造型。定都峰又名牛心山、牛心坨、瓜槽尖、裂峰坨、望都峰、狮山,海拔680米,位于门头沟区桑峪村东北狮山山顶,东经116°02'40",北纬39°54'40"。其位置正处在长安街向西的延长线上。若天气晴朗时,可以发现:有“天下第一街”之称的北京长安街在这条直线上,定都峰也在这条直线上。如果登上定都峰东望,就可以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长安街上,也可以想象有关定都峰的传说似乎有些道理。
定都峰四周群山绵延逶迤,峻岭叠嶂,山峰上巨石嶙峋,峰顶陡峭高悬,素有“不到定都峰,枉到北京城”和 “京西观景第一峰”的美称。据传明朝之初,对原陈友谅妻(后为朱元璋妃)所生四皇子朱棣,明着称其“智勇有大略”,暗则防其有继位之计,封其为燕王,到远在千里之外“砂锅做饭斗量柴”(贫瘠之地)的北京地区驻守,殊不知“砂锅做饭”更香,“斗量柴”乃是煤炭。燕王出发前,刘伯温秘授其“文托姚广孝,武靠常氏(常遇春)后”。到任后即到西山龙泉寺(今潭柘寺)访姚广孝。姚观其有帝王之像,留其住寺,次日鸡鸣起时登(定都)峰。
时值谷雨,碧空如洗,东方日出,紫气蒸腾,浑河横亘,龙鳞闪现,万物生辉,燕王呼曰:“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姚广孝接曰:“千岁,此正乃我大明万年基业发祥之地也!”燕王会心而笑,三绕其峰,环顾八方。见东方日上光辉下,大都如珠似玉,浑河(永定河)龙形横卧;东南方,沃野无垠,龙形入海,极乐峰下松林如翠,戒台、西峰二寺佛光与霞光相映增辉;南方,从南大岭马鞍山处远望,良乡、窦店、琉璃河西周故址依稀可辨,坎方、离位,此峰可为标为靠;西南方,龙潭溪谷成河至周口店龙骨山成势,玄机无限;西面,西山连着太行起,潭柘胜境耸神佛。又叹曰:“此峰之位,观景之妙,无二可代,真乃天赐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建文继位,恐藩王谋反,开始削藩,燕王恐祸至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燕王得即皇位,想当年观“日上”之所为“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生迁都北京之意,遂颁旨实施,定“日上”之所为金銮殿址。
先建承天台,于燕王登山日观日出,无果;又以双塔和八角亭为标,于春分、秋分日观日出,又无果。当时,北京工匠云集,物料如山,而金銮殿址尚未选定。故议先建皇陵,分流匠、料。先选址于铁坨山(在潭柘寺西北方向不远)之阳,当地百姓不愿,将潭柘寺东北角山顶起名绝石梁,犯忌,后改址于昌平天寿山,先址建起明朝庵。故民间有“先建皇陵,后建皇宫”之说。到永乐八年,春秋两分仍非阴即雨,城标尚未确定,姚广孝无奈反复与众工师商议,后工师蔡信言刘(伯温)丞相托梦,说“观日上之所必为观峰日下之地,可营都定标。”广孝顿悟,工程始兴。故有“北京城始于日上,成于日下”之说,后有人将日上或日下为北京代名词,朱彝尊著《日下旧闻》,乾隆又《钦定日下旧闻考》。皇城定标,费时五年,皆为定都峰之故也!在定都阁中部的四面有四副画,分别描述了“燕王喜登定都峰”、“燕王寻访姚广孝”、“刘伯温殿下进言”以及“砂锅做饭斗量柴”的故事。
在定都峰峰顶的西侧有四块完全裸露的暗红色山石,其形状宛如四只巨大的神龟紧紧攀附在定都峰顶。民间相传这四块奇石是由《西游记》中帮助唐僧师徒四人渡河的神龟与其夫人和两个儿子幻化而成。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故地重游定都峰顶,当朱棣看到这四块神态各异的神龟石后,恍惚间仿佛看到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皇兄朱标、皇侄朱允炆出现在身边,当即恩怨随风,笑泯恩仇。天帝有感于此,将四人的灵气封于这四只神龟所化的神石中,以鉴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