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连续两天的强降雨,门头沟区公路分局养护管理科工作人员们也进入到了每年最为紧张的“一级战备”状态。作为北京市惟一的纯山区,门头沟区的山区总面积占98.5%,而其中公路总里程的93.8%为山区线路,500多公里的公路沿线分布有23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位居全市16区之首。由于门头沟山区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治理手段的多样性,也使得这里的国道沿线被喻为地质灾害治理的“博物馆”。
双黄路沿线防护网兜住落石
在位于门头沟双黄路附近的沿线公路可以看到,前一天的一场降雨让这里的山体出现了汛期中经常发生的岩体破碎情况,好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碎石都被沿山体铺设的防护网稳稳兜住了,没有掉落在公路上。据了解,位于门头沟区的108国道、109国道总里程112公里,沿线分布有大量切坡路段,边坡坡度较大,最大高度可达30到50米甚至80米,陡峻异常,同时坡面局部岩体破碎,经常有零星坠石,尤其受特大暴雨影响,极易诱发崩塌、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公路交通安全造成安全隐患。“我们对百余处隐患点逐一进行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其中存在较大危险性的地质隐患主要集中在109国道的下苇店段和王平段,”艾树波说,按照“一点一方案”的设计原则,我们采用主动防护网(钢绳、绞索)、高能级环形被动防护网、帘式柔性防护网(张口式、围护绞索)等10余种新型材料和先进工艺,其中围护绞索被动防护网、刚性格栅网等大部分治理手段在本市都是首次或大规模应用。
可承受2吨石块35米高空坠落冲击
在109国道的下苇店段,艾树波介绍说:“这一段是地质灾害治理最长的路段,大概有1.5公里左右,分布着修路开山形成的连续7个切坡断面,由于山体紧挨着公路,坡高基本都在50米左右,最高可达到80米并且接近垂直,隐患特别大。其中4个隐患点设置了向外突出5米左右的张口式帘式网,可以稳稳接住2吨石块从35米高空坠落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这个平台下面,还用主动防护网进行了‘包裹封装’,把山体牢牢固定住。”今年在门头沟新桥大街葡萄嘴环岛附近山体上铺设的就是承重级别比较高的防护网,安装后周围居民反映非常好,即便是很小的石子也会被防护网紧紧兜住,让行人能够安全放心地通过。
隐患探测可精准到厘米级
门头沟辖区内108、109国道沿线共有6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些点位的测绘精准可以达到厘米级。“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确定过程中,我们委托专业勘察队伍进行了90天的野外调查,综合运用了地形测绘、三维激光扫描等6种先进测绘方式,”艾树波说,其中大部分技术在北京公路系统都是首次引进使用,同时还在地质灾害的重点隐患部位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利用高精尖的地质雷达对凭肉眼难以确定坡积厚度的危岩体隐患进行探测,探测精度可达到厘米级。
早8点前完成第一轮山体巡视
80后小伙儿李文磊是市养护集团第八工程处京门专养段的段长,每天早上8点之前,他就带领队员完成了对门头沟门城地区山体的第一轮巡视。“每到汛期,家人都习惯了我们有雨备勤和早出晚归的状态,雨后山体松动引发的落石很多都发生在夜里或者凌晨,我们早点儿出门就能早些发现问题。”让李文磊记忆犹新的一次惊险经历发生在前年,当时下安路的黄土台段发生塌方,“我们巡查时发现山体有掉石头渣儿的现象,就赶紧上报进行了断路,”李文磊说,随后对这个塌方路段进行清理的时候,观察哨同事感觉情况不对劲儿,山上的草有晃动,还有碎石往下落,“我们当时就赶紧把六七个工人从断路的地方撤了下来,刚刚撤离1分钟,那个路段就发生了二次塌方,落下了几百方碎石。真是特悬。”每年汛期门头沟区公路分局都会通过四级巡视体系加强地灾隐患排查,通过路口值守和流动看守,对辖区公路沿线的23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派专人进行盯守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