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寻找最美的长城】长城脚下,有一所温馨的学堂
2020-04-09 网友投稿

对于石城镇的西湾子村,我最初的记忆,是来源于我的一位大哥的故事。

那一年,我们一起到这里采访,他深情地说,他师范毕业后,曾在这里的小学当过两年教师。那时,他经常带着学生们在村边的小河里摸鱼捉虾,那山上的一大片松树,还是他当年和孩子们一起栽下的。在说起这些往事时,他的眼中满怀深情。他说,这座大山里,留下了他一段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那时,我并没有问那所小学在哪里,直到此次我走进石城镇西湾子深山里的那座古城堡时,才知道,这里就是大哥深情记忆中的那所小学,如今,它已经改名为“燕山学堂”。

整座古堡并不大,堡子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在大门口有两棵高大粗壮的核桃树,应该有几百年了。堡子里有几排老房子,从形制上就能看出是当初的教室,在山墙上,至今还能依稀看到手绘的绿草和几朵鲜艳的小花。堡子里种满了各种果树,几棵山杏花花香满枝,一叶风来,那花瓣随风飘满了整个小院。

堡子周边的城墙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高大与坚实。在堡子的外面,遥远的西山上,是一道已经变成了残垣断壁的长城。

村里的向导大姐说,这里建于明代,当时是驻兵用的,至于什么时候改成小学的,她也不知道,从她记事起,这里就是村里的小学了。而且,周边村庄的孩子也都是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的。后来,随着孩子越来越少,学校就荒废了,再后来,这里就成了“燕山学堂”……

对于“燕山学堂”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还记得去年7.21抗洪抢险的时候,我和几位同事,作为记者在黄峪口一线参与转移群众的报道,完成任务趟着激流走出黄峪口村时,在路边就见到了“燕山学堂”的一块石刻。在石刻的旁边有一个宣传栏,标题就是“长城脚下的假日自然学校”。后来,我还专门上网查了一下,其实,这是一所专为孩子们创办的一个自然教育基地。这一次,我来看西湾子城堡,在“燕山学堂”的教育基地里,看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正在种植果树和蔬菜,在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天真的快乐。

对于“学堂”这个名字,我很喜欢,这让我想到了我曾经写过的“白檀书院”。记得在小时候,第一次听爷爷讲起“白檀书院”,我的印象里就应该是建在这样一座山里,建在一棵有着百年白檀树的大院子里,就像后来我在看电视连续剧《于成龙》时,他小时候就读的那所永宁书院,就像此刻身边的这所建在西湾子古堡里的“燕山学堂”。直到长大后,我才在一本旧县志里看到,“白檀书院”竟然建在城里,也就是现在密云二小的那个位置。而且,在密云还曾经有过三所“白檀书院”,分别建在三个地方,只是建在密云二小这里的白檀书院,名气更大些。

不过,白檀书院最终在光绪年间,因“废科举,广学校”,而更名为“密云县立高等小学堂”。其实,或许是因为从小喜欢历史的原因吧,我很喜欢“书院”“学堂”这样的有点文化韵味的名字。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历史上的名人都是从书院中走出来的,而因了有一所“书院”,让一个地方蓦地便生出浓厚的文化味道或底蕴,如岳麓书院,如《白鹿原》里的白鹿书院等。

我曾经问过我的一位老师,他说,白檀书院在初建时是在明万历年间,当时的白檀书院恬静、肃穆,学术气氛很浓。后因战乱逐渐荒废。清代重建后,再无此风,甚至在光绪年间改为学堂时,还闹出了一场惊动朝野的事件,时任县令的陈雄藩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创办密云学堂档案》。只是可惜,我并没有找到这本书,不能详知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我的老师说,当时密云还专门在当时颁定的《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的基础上,制定了《密云创办高等小学堂章程》,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除此之外,学堂里还立了一块碑,叫“密云县高等小学堂碑”。现在,只剩下了碑文拓片。

至于从这所学堂里走出来的名人,我只查到了一位,就是密云历史上鲜为人知,但在河北赤城地区有名的曹一川烈士……

如今,白檀书院和密云县高等小学堂这些名字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也因此,能在这深山里,再一次见到“燕山学堂”这个名字,倍感亲切。而且,它就建在一座历经了数百年岁月的一座明代的古堡里,更让这个名字,这个“学堂”充满了一种历史的韵味。

怀想一下,当年的白檀书院就是建在明万历年间,而这座古堡亦是建于明代,亦或许在这里戍守将士的孩子们,也在那所书院里读书。而今,几百年过去了,那所书院成为了一所小学,而古堡变成了一座“燕山学堂”,这或许就是殊途同归吧!

我想,那些曾在此戍守的将士们,如果能够知道的话,心中也会有一种欣慰吧!

林林总总的说了这么多,我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来到这长城脚下,像我一样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深深爱上这美丽的长城。当朗朗的读书声,在长城边、在古堡里回响的时候,岁月也会变得美好,历史也将不再沉重。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