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属于这个地方的历史。
怀柔镇兴隆庄村兴隆庄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怀柔水库上游,东北与孟庄接壤,东南和卧龙岗相邻,村西1.5公里处是桥梓镇北宅村。怀沙河从村北潺潺流过,东行5公里就是著名古刹红螺寺。兴隆庄是怀柔镇辖区最小的村子。村庄占地面积90余亩,耕地面积155亩,山场面积340亩。村名由来兴隆庄原名范家坟,大约300年前,名叫常福、常禄的兄弟俩,因家乡山西大榆树下邵山村遭灾,逃荒来到这里。因他们会些武术,被人留下来看守范氏家族的坟茔。坟地的位置在今北宅火车站南、孟庄红门附近。因这里是范氏家族的坟地,人们习称这里为范家坟。
说起这范氏家族的先人,可是大有来头,村里人只知道叫范阁老,其实他就是辅佐过清初四位君主的开国元老范文程。范文程出身名门,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17 世孙。范文程学识渊博,满腹韬略,清朝开国时期的典章规制多出自其手。清初几代帝王均对其十分宠信。
范文程才华出众、足智多谋,且能言善辩,被视为当时朝廷的文臣之首。公元1666年,范文程去世,享年70岁。康熙帝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红螺山。据《怀柔县志》记载,范文程的陵墓在怀柔镇芦庄。
芦庄村老人回忆,当年的陵区十分壮观,有硕大的坟丘、高大的墓碑,还有廊榭阁亭,华表、石牌坊,石材都是上好的汉白玉。康熙帝手书“元辅高风”匾额,高悬于牌坊正中。1966年“文革”浩劫中,宏伟气派的范文程陵墓被红卫兵用数吨炸药荡成废墟,只遗一块残碑,存放于现在的村委会院内。
既然范文程的陵墓在芦庄,那么范家坟村陵墓的主人又是谁呢?据专家考证,范文程四位妻子中的一位及部分儿孙可能葬在了范家坟的家族墓地。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人在北宅修铁路,有260多年历史的范家坟被夷为平地,墓内珍宝横遭洗劫。上世纪70年代村里平整土地时,从墓地原址挖出了两块金砖和一支女人帽花。
落于此地的常氏兄弟看守坟茔,靠耕种坟茔周围的土地维持生计。常氏第二代有常景春、常景旺、常景兴、常景成四人。数十年后,家族人口渐多,部分族人迁至距范家坟一公里的兴隆坡,买地建房,渐成村落开始叫兴隆坡,1985年后改称兴隆庄。
三棵大杨树最早迁到兴隆坡的常景旺在自家门前栽丁四棵青杨树,成活了三棵。一百多年后,这三棵杨树成了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粗到四个人不能合抱。农闲时节,男人在此下棋,女人做针线,孩子们追逐玩耍。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范家坟的三棵大杨树,渐渐地,范家坟又多了一个村名——大杨树底下。
当年栽下杨树的常景旺及其后代,日子越过越好。粮食吃不完、就用囤存起来,上面盖上草帘子。令人称奇的是,帘子盖上不久,有一条筷子长的小白蛇盘在上面,有人掀帘取米时,小白蛇会自动隐藏起来,待帘子重新盖好后,它又盘于其上,像守护神一样。更奇的是,囤里的米总不见少。常家老少感念大杨树带来的好运气,倍加爱惜三棵大杨树。
1947年,兵荒马乱,匪盗横行。范家坟一里外的北宅村有反动地主武装伙会。伙会听说青杨木轻软至密,不朽不糟,很适合作火柴。于是,他们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这三棵大杨树。伙会二十多人来到范家坟,耗时一个多月,硬是将三棵大杨树锯成多截,卖到了城里的火柴厂。常氏先人留下的三裸大杨树就这样被毁。
兴隆庄是个小村,纯农业户65户,农业人口136人。村民们世世代代和谐相处,建国以来犯罪率年年为零。由于村风和谐、人心向善,村里各项工作开展都很顺利。村民们豪迈地说,别看我们村小,可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小。
上世纪70年代,村里只有120多人,每年打粮食20多万斤除留够口粮、种子和饲料后,上缴给国家的公粮就有15万斤。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养猪。当时、村里42 户人家,每户每年都出栏两至三头猪,集体猪场出栏50头楮、出栏生猪数量名列城关公社第一。
2003年村委会响应上级号召,创建绿色生态屏障。完成了村内街道胡同路面硬化工程和道路两旁绿化带花墙建设工程。将村东3.5亩的臭水坑改造成了村民健身广场
2004年怀柔山区发生泥石流灾害,兴隆庄一下接收了4 户灾民、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妥帖
2004年为了环境保护,兴隆庄果断关停了机砖厂和小瓦厂
2005年为争创生态文明村,村里进行了双水改造建污水处理站两座,改厕107个,治理河道300米
2007年村内铺柏油路9800平方米,建蔬菜大棚20栋,村民翻建房屋15座
2008年村民为四川灾区捐款3590元,党员交特殊党费1700 元
2012年被评为怀柔区文明村
2013年被评为区级五好文明街、环境综合整治先进集体
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生态文明村
如今的兴隆庄
处处鲜花绿树
环境干净整洁
已成为怀柔镇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