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间的一片高坡上清清丽丽一个小村,数十间瓦房随坡就势,高低错落,亭亭悠立。房舍间旁杨柳历历,垂丝展臂,绿意盎然。环村皆山。四围山坡上山桃、山杏、映山红等野生植物覆梁塞谷,如云似瀑,争荣斗盛。春寒挡不住各色山花的探春激情。这里,那里,沟旁,壑畔,各种野花含苞待放。再瞧向阳处,不少顽皮的山花已经敞开了多彩的胸怀。司机姜师傅介绍,再过十天半月,漫山遍野百花怒放,用“字儿话”说就是:色彩斑斓迷人眼,香气芬芳醉心脾。山坡上,特别是南山坡上,还有茂密的松林,远远望去,苍碧如海,松涛阵阵。村南崖边有数棵奇松,笔直凌云,傲然雄立,像一排哨兵为美丽的山村站岗。山前林上,不时有几只苍鹰盘旋,时疾时徐,时高时低,似乎在保卫着山村的领空。山顶上,祥云瑞霭,轻舒漫卷。望着这一派令人神往的祥和景象,我不禁叹道:好一个大黄木厂村,真是“画里山村”啊!
“桃源”之路:晋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生花妙笔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称为“世外桃源”。“画里山村”大黄木厂,除了“与世隔绝”外,其它方面还真似“世外桃源”,特别是深幽秀美方面。那么,这个怀柔版的“世外桃源”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有根有据,有年有代。过去,大黄木厂村多产黄柏木,所以村名始称“黄柏木场”,可巧山下也有一个村叫“黄柏木场”,为区别这两个村,山上的大村就叫“大黄柏木场”,山下的小村就叫“小黄柏木场"。后来,黄柏木逐渐消失,“大黄柏木场”慢慢演变成了“大黄木厂”该村成村于清朝末年,由山东逃荒而来的姚姓人家始居于此。姚氏先祖在深山中扎根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烧窑卖炭、伐木制板,以此养家糊口。由于山高皇帝远,暂无赋税之忧,姚氏先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后来,“桃源”佳境渐为外人所知,姜、王、刘、孙、韦等姓氏族人相继迁人,村落规模不断扩大,人气日盛。由于森林资源有限,大黄木厂人开始开荒种地,高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飘香坡梁。遇到旱、涝年景,粮食不够吃,村民就把一些瓜果梨桃运到丰宁等地去换粮食。特殊灾年也有人出门讨饭。美丽的大黄木厂村毕竟是现代“桃源”,人们通过离山出寨,做买卖、耍手艺、走亲访友等多种途径日益与外界沟通,一些新鲜的思想意识不断充实他们的头脑,使这个小山村渐渐走出一些摆脱小农意识的优秀人物。建国前夕(1948年-1949年)该村发展了姜财、姜生、姜和、王占山、王玉顺5名中共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为李永顺(当时与下坊村为一个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