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昌平区委宣传部、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宇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排演的大型原创评剧历史剧《守敬龙泉》在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礼堂举办首演。
《守敬龙泉》以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寻找京杭大运河北源头白浮泉并修建通惠河为主要内容,展现了昌平区作为运河之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歌颂了以郭守敬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民族智慧以及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
《守敬龙泉》的创作思路缘起于2017年,共经历了11次改稿后,完成了最终的剧本创作,于今年3月份正式展开了节目的排演,历时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三次大的排演工作。
该剧由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艾丽珍、李忆霞、张选、苏纯飞、许丽丽、程祥、刘文秀、郭鸿飞等出演,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壮美故事。
艾丽珍作为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花派创始人花淑兰的亲传弟子,自身行当为花旦闺门旦,在此剧中挑战自我,拓宽戏路,塑造评剧老生行当的郭守敬,出色的表演得到了在场观众的认可。
75岁高龄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霞宝刀不老,披挂上阵,将一位为夫喊冤而装疯卖傻的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七分多钟的大段传统评剧唱腔演唱的高亢激昂,韵味十足。
全剧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美轮美奂的舞台呈现、优美动听的评剧唱腔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此次首演,在未来区文旅局计划将该剧打造成昌平区的一张舞台名片,以精良的演出呈现给广大市民乃至京津冀地区一场视觉盛宴。
《守敬龙泉》立足京杭大运河修建的故事背景,紧扣传承保护历史文脉理念,展现出昌平作为北京唯一涉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区,抓住三大文化带建设与文旅融合的契机,全面构建文化创意与旅游联动新格局,以此极富创意的一出舞台戏曲作品献礼建国70周年。
大运河的源头在昌平
郭守敬像
众所周知,元代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就在昌平区城南化庄村东龙山的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大运河的源头在昌平,归功于元朝太史令郭守敬。
积水潭边的郭守敬像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南货北运的一项国家系统工程,建成后因水源问题,南方漕运只能到达通州,实际上进不了京城。元都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城的漕运,上奏元世祖引白浮泉水作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白浮堰建成。
京杭大运河(百度百科图)
郭守敬运用在治理黄河时总结出的理念,得出了白浮泉地势要高于西山山麓的结论。他把泉水引向西山,大体沿50米等高线南下,避开河谷低地,再向东南注入瓮山泊(清代改名为昆明湖),用它作为河水涨落的调节水库。
河渠沿大都北部的山脚画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沿途又拦截了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汇聚西山诸泉,使水量大增。河水再向东南流入高粱河,进入积水潭,并以此为停泊港。
积水潭东侧开河引水,向东南流,再经金代的闸河故道向东至通州。“全长一百六十四里又一百四步”,此为北京水利史上的惊世杰作。从此,北京有了供水的命脉。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大运河京城段才有了真正稳定的水源,漕运才真正开始进入北京城。所以说,白浮泉才是大运河的源头,是引水的源头,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