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是处于地球两端的两个国家,但两国几乎处于同一纬度,有相似的气候,这使得中国植物在美国繁殖传播成为可能。2019北京世园会,美国设计师乔治·哈格里夫斯和他的团队带来“东西园”,将通过对中美全球空间环境分析,探索中国本地植物如何影响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间设计,并尝试寻找东方与西方园艺空间的“和而不同”。
展园中,全球植物耐寒带被抽象成四个不同的区域,这四个区域都是被周期性开口的绿篱所分割,每一个区域都代表着一种典型的植物类型,参观者可以沿着每一个编织的网状结构探索每一个区域,进行视觉对比。四个区域由高到低,梯田状的场地使展园中的雨水都能排到最低的第四个区域,并在这里形成一个湿地景观。
在两国共有植物的基础上,这里还将展示两国同科属植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对比。条状、云状、点状三种形式的种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几何行列式低矮地被植物作为底层结构;稍微隆起的区域好像漂浮在条带上面的云朵,种植灌木花卉;小的圆形空间作为突出的点,孤植乔木。
展园外围的宽阔道路与各区域内部的曲折网状小路,形成了观看和体验花园的两个层面。主路沿着周边提供活力空间,公共空间内的游客可以以“局外人”的视角预先观察不同的花园环境。游客在外围行走时,随着路径偏移和打开,可观察到不同花园的景深。同时,小路和绿篱创造了更小的身临其境的空间。绿篱的高度刚好在视线的位置,当游客进入到区域内的网状小路,便成为了花园的一部分,可以近距离观察花园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
曲线的边界创造了小的隐蔽空间,可以供人在里面思考,同时也能够让每一个游客展示自己的个性需求,产生好奇,促使人们继续穿越花园。随着绿篱设置的长线性的座椅增强了这条边界,同时给游客提供了休憩设施。
漫步在这个花园里,游客既可以单纯地享受花的美丽和芬芳,体验感官刺激;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植物从东方迁徙至西方的漫长旅程;还可以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不同气候影响下植物品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