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探索云居寺“云居三绝”
2020-04-21 网友投稿

1、云居寺概况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70公里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整个景区包括云居寺和石经山两部分,特点是“因经而寺,寺以经贵”,刻经史和建寺史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寺院座西向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寺院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

除古塔外云居寺还珍藏着石经、纸经、木板经,堪称“云居三绝”、“国之重宝”,此外,雷音洞内出土的国宝级珍贵文物—释迦牟尼佛舍利也在云居寺内。因此,云居寺被称为“石经长城,佛教圣地”。

Q:云居寺坐西向东的原因?

A:你观察过云居寺吗?大多数的寺院都坐北朝南,而云居寺却坐西向东,这是为什么呢?在云居寺,寺院坐西向东有两种解释:一是寺院风水讲究前有罩,后有靠,便依山傍水而建;二是云居寺最早建于隋朝,延续了晋朝崇奉太阳的习俗。曾有位大德高僧来云居寺时感叹云居寺独特的形制,并赋诗说:“上下落差三百米,不在云里在雾里。南北两臂托宝塔,金身掩在金殿里。”可见云居寺的独特。

2、历史悠久的唐辽古塔

云居寺内佛塔历史悠久,建筑结构多样。其中有唐塔7座、辽塔5座和数目众多的明清时期的古塔,建筑结构主要是七檐塔、单檐塔和喇叭塔等,这些古塔无不闪烁着佛教建筑艺术智慧之光芒。

一、唐塔

云居寺内的唐塔有金仙公主塔、开元十年塔、开元十五年塔、景云塔和太极塔等。其中5座七檐式,2座是单檐式,分别座落在寺内和对面的石经山上。在北塔四角的四座方形小塔,是七檐式唐塔。这些塔为方形,高4米有余,塔顶为重檐七层,所以又称七级浮屠塔。其中西北角的小唐塔,建于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是北京市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唐塔;东北角是开元十年唐塔,塔门朝北,两旁两尊力士雕像分别左右。肌肉突兀,相貌威武刚健。龛内正面浮雕一佛二胁侍像,纯为盛唐风格。

二、婉公塔

婉公塔是唐代僧人静婉的墓塔,建于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塔高6米,塔基呈正方形,上设须弥座,头层细长,呈八角形,以下为三层密檐,塔刹较高,整座塔的比例十分协调。

三、辽塔

北塔是云居寺的标志建筑物,塔高34.2米,砖瓦结构,塔基为隋代所建,塔身为辽代所建。北塔头层和二层为楼阁式,内部有石阶梯,再上则为喇叭塔,其塔刹呈十三层。塔刹及塔身由相轮、覆钵、楼阁式构成钟、鼓、楼形外观,塔基是八角形须弥座,在束腰周围雕有辽代乐舞人等,反映出辽代文化遗风,为研究辽代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在北塔下部的八面基座上一共镶嵌了176块佛像砖,每一块佛像砖上都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偈语。北塔与四周的四座唐代密檐石塔共同组成了金刚宝座塔的建筑形制。北塔具体建造年代失考,根据《大辽涿州云居寺供塔灯邑记》记载,北塔为寺僧文密化钱三万余缗而建,文密为重熙间寺僧,那么北塔当建于重熙年间(1032-1055),辽乾统年间(1101-1110)有高文用等人发起成立的云居寺供塔灯邑,每年上元节邑众按定例捐资,在北塔上下广设灯烛。三夜不息。“从昔至今,殆无缺焉。”可见到乾统十年(1110),供塔灯邑的上元节北塔燃灯已盛行多年。

根据《房山旅游之一房山风景名胜》记载云居寺南塔建于天庆七年(1117)四月十五日,为寺僧绍坦所建,塔一十三层,高六十余尺,内藏舍利三百余粒。《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舍利塔记》记载了建塔事并云居寺的状态:当时,云居寺“当寺具戒比丘常不灭五百,庄园典库供赡有余。”上述史实反映了辽末云居寺的昌隆。

四、清塔

北塔北侧的三座古塔,自北向南分别是圆通、了尘、云光师徒两代,三位云居寺清代主持的墓塔,所以又称三公塔。三座墓塔的建筑风格属于喇叭塔,每座塔身上均有塔铭,塔铭记载了三位主持在清代对云居寺的修复工作做出的卓越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建了三座墓塔。

3、灿烂厚重的石经文化

云居寺之所以成为佛教圣地不仅是因为历史悠久,更因为这里藏有数量惊人的石经,它与纸经和木板经并称“云居三绝”。云居寺内共藏有石刻佛教经版14278石,纸本经卷2.2万卷、木板经7.7万块。

一、房山石经

“房山石经”全称为“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藏经地。石经的雕刻始于公元605年,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现发现完整的大小经版共14278块,计佛经1122部、3572卷,镌字总量达3500多万字。房山石经分两地保存,有4196块存放在石 经山九个藏经洞内,有10082块存放在石经地宫中。

房山石经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伟、历史之久远,是继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之后人类完成的又一项伟大工程,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享有“国之重宝”、“石经长城”的美誉。“黄金有价,石经无价”是周恩来总理对国宝石经的评价。那么是谁缔造了这个鸿篇巨制呢?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灭佛时沙门被迫还俗、寺院、佛像都被拆除,大部分纸帛经书被化为了灰烬。隋唐大业年间,一个名叫静婉的高僧为了保护佛经免受帝王灭佛时的毁灭性打击,来到盛产汉白玉的房山石窝村附近,遴选这里上等的石料用作凿刻佛经的石材。自此,清脆的凿石声拉开了棉亘千余年石经刊刻的历史序幕。随后,隋、唐、辽、金、元和明共六个朝代的无数僧俗学者和刻石工匠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刻经活动中,共凿刻佛经一千余种三千余卷,为我们留下了这个史无前例的佛教典籍石书库。

通过对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居寺石经文化与地质的渊源及关联研究发现,在

云居寺

所在地区之所以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关键在于中生代这里发生了燕山运动,石门一带岩浆侵入,导致岩体周边非均质的雾迷山组一段白云岩,在不同热力作用下发生程度不等的变质,从而形成了当地人俗称的青白石、艾叶青、白石、次汉白玉和汉白玉等多个品种的大理石。雾迷山组一段底部靠近岩体,岩石变质程度深,形成色浅质纯的汉白玉大理岩;随着远离岩体,热力作用减弱,岩石的变质程度渐浅,有些大理岩化的白云岩仍保留原有的斑纹,例如,螺丝转大理石就保留了原有叠层石生命遗痕。由此看来,构造岩浆活动对刻经石料—房山大理岩的形成举足轻重,对石经文化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纸帛经书

云居寺藏有纸经22000余卷,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单刻佛经、手抄经卷和藏文经卷,尤以舌血经书和藏汉合璧经卷最为稀有珍贵,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舌血经书是一部蘸舌尖血写成的八十卷,六十万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它的作者是明代高僧祖慧。据史料记载,古代僧人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剥肤为纸、刺血为墨、燃指为灯。释子祖慧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崇祯十三年开始,刺破自己的舌头,以血代墨虔诚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今天看到的都是明代保存下来的珍品。殷红的字迹里透露出佛教徒对信仰的虔诚。

藏汉合璧经卷呈卷轴式,是雕版印刷品,它的的特点是横排书写,一行藏文下对应一行汉文,这种书写形式开创了我国汉文字横排版书写的先河。

三、《龙藏》木板经

《龙藏》木板经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三年(1738)。共有718函,1662部,7160卷,79000余块,全部经板总重量达到 400吨,是我国木板经书之最。木板经的材质都是选用上好的梨木雕刻而成,刻工精细、字体工整劲秀,佛像和版面达到精美结合,即生动又美观。这套经版,集 佛教传入中国1700年译著之大成,对研究佛学、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是我国珍贵的文物而且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木经中,有一块以佛祖释迦牟尼为弟子们讲经说法的宏大场面为内容的佛画雕板,名为“海绘图”。 佛画雕工细腻,线条飘逸,细如发丝,佛、菩萨、罗汉、飞天等共76个形象,各个栩栩如生,极其难能可贵,堪称艺术绝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