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山,有这样一个村子,它建于明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她古韵古香,是远近闻名的四古文化村,她曾获得包括“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北京最美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等众多荣誉。她也曾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北京市传统村落名录”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及2009年建国60周年的庆祝活动上她还曾凭借非遗项目——中幡,代表房山登台表演,她就是——南窖乡水峪村。
一个诗情画意的文化名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峪村走进这个古老而又别致的村落原汁原味的自然村。
水峪村
水峪村历史悠久,古遗迹众多,虽然建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但是大体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这一点可以说是极为难得。
入选“北京最美乡村”让她获得了不俗的人气,当地政府部门也在原有古村落的基础上对她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因地制宜的适度开发,先后修建了包括七条登山步道在内的众多旅游基础设施。近年来又开发了诸如“西山文化节”等传统民俗活动,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大的曝光量。
在原有“四古”介绍的基础上,现在,就让我们再去看看她的其他一些自然及历史遗存景观。
街屋
街屋在水峪东村入口的右侧,因为临街而建,就叫街屋,长15米,高4米。街屋和东瓮桥连成一体,具有典型的北方建筑风格。街屋北院古时候叫“德善堂”,门楼高耸,气势壮观。抗战时期为保护八路军伤员,被日本兵火烧,现已看不到原貌。大院里外的两套街屋,白石铺地,干净又整齐。二门顶上的条石,有很多种花纹,比如三环套日、香草兰花啥的,很别致的说。大门外的浇筑石上刻着“松茂竹苞”四字,这是出自《诗经·小雅·斯干》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寓意家门兴盛。街屋南院浇筑石上的“居仁由義”四字出自“孟子·尽心上篇”。
东瓮桥&纱帽山
水峪村东西村各有一座瓮桥。别看现在河道里没水了,明清时期,水峪村每到夏秋季节,雨水都很大,常常会形成泥石流,危及村庄安全。村民为了镇住洪水,在村子东西各修建了瓮门,又叫瓮桥。东瓮桥据说是清乾隆年间修的,在瓮桥正中有个石匾,上面刻着“宁水”二字,一看就明白了,是镇水保平安的。
从东瓮桥下远眺就能看到一座尖尖的山,叫纱帽山,因为远远看去很像古代官员的乌纱帽。纱帽山是东村最高的山峰,是登山的好去处。水峪有句“拜了纱帽山,发财又升迁”的民谚,游客来到水峪村总要站在瓮桥下的拜山石上拜三拜。
娘娘庙
东街娘娘庙是清康熙年间修的,算得上是水峪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了,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侧殿两间,立柱横梁上有彩色绘画。院里原来有一棵古槐,遮天蔽日,开花的时候,香飘十里。要说为啥修庙,那是因为旧时大山深处医疗条件恶劣,很多村民死于“天花”等疾病,修庙来求子、保平安,庙里供的娘娘是“九莲菩萨”,听说很灵的,曾经香火不断。如今,娘娘庙已经整修了一番,银杏树也长得越来越有仙气了。
历史悠久的文化村
南窖水峪村
南窖水峪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逾六百余年。“水起千波动,峪深百鸟鸣”,水峪村因此而得名。村内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村落100余套620余间。该村藏于房山区北部深山中,距北京市区40多公里,距房山区政府所在地50公里,为深山区典型的自然村落。
水峪村四面环山,东临猫耳山,北依王位山(王二尖),成口小肚大之罄型,南峰朱雀傲,西山白虎遥,北岭立玄武,东坡青龙高,四象兼备。水峪村整体错落有致,以太极八卦图案形成独特而完整的风水布局。
如今,村中依旧保存着100多套、600余间原生态古民居,走在村间的青色石板路上,古朴的民居静静的屹立在两边,时光也仿佛凝固住一般。
远近闻名的四古村“四古”即“古宅、古碾、古商道、古中幡”,它们形成了水峪村有名的‘四古’文化。这些古文化或古遗迹不仅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同时也是水峪村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给世界留下的宝贵遗产。
古宅
水峪古村建成于明朝初期,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山村四合院民居建筑风格,至今还保存着100余套,600余间的原生态古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在这100多套古宅中四进三十六间房的杨家大院,是水峪村里最气派的宅子。宽大的院门有石鼓把守,门上是三根分别刻有“福”、“禄”、“寿”的椽子。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说,建造这所宅院的一个富商, 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
古碾
据统计,水峪村共有128盘古碾被誉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村里找到了有石刻文字的5盘古碾,最早是道光18年(1838年)制造。
房山南窖乡水峪村现有村民650多户,村中众多石板做瓦、石块做墙的房屋院落,但大多房屋已破败不堪,并没有人居住了,不过水峪村中分布着古碾128盘,这些石碾记录着水峪人的饮食、生产、风俗,是一部厚重的史书。
古中幡
除了古宅、古碾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物承载着水峪村的历史与文化外,“水峪中幡”作为本地民众自娱自乐的传统文化形式,从明朝初年创始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每到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就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后演化成集体表演,代代相传至今。它是水峪村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活态传承,作为传统村落,凝聚了地方特色的人文风俗无疑是最大财富。
水峪中幡是当地百姓农闲时节、节日庆典的重要娱乐形式,也是当地百姓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现在也成为周末和节假日招待游客的保留节目。中幡又分大幡小幡,大幡重50斤,小幡重40斤。原来村中是男子耍中幡,后因大多数青壮年男子外出工作,为了不让这门传统艺术失传,很多留守妇女就肩负起了传承的任务,水峪村最有特色的就是女子中幡队,目前中幡被列入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参加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国庆60周年演出等重大活动。成为水峪村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古商道
水峪村曾是由山西通往北京的古商道驿站,从豹井沟爬小西岭,至茫茫的南大岭蜿蜒而奔长沟峪。在没修国道之前,这里是进城的必经之路。
当时山里的煤炭、毛皮、各种干鲜果品被骡马驼出,带回来的是粮盐、布匹、糖和京城异闻。站在古道上,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清脆的驼铃声、把式们的吆喝声,感受到人们带回货品的喜悦和满身的疲惫。
每年十月左右是额济纳最美的季节,
大片的胡杨树叶由绿变黄,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足以令任何语言文字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