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青睐三大文化带寻访系列之三 密云山深处 白马古道长
2020-04-29 网友投稿

时间:10月21日

目的地:密云白马古道

人文重点:白马关古城墙、白马关堡、农家压饸饹、将军石、番字石刻等

人数:35人

这是一次从南到北、又从北而南的旅程,秋叶红黄、清晨时分,寻找古道的一天就此开启。带我们走上寻访之路的是长城古堡研究专家高文瑞:“之所以选择白马古道来带大家做这次寻访,是因为这条路不绕弯、直来直去,大家很热爱传统文化,一两个地点肯定不能够满足,白马古道最合适不过。”

白马古道连至长城以北,大部分人所熟悉的密云止步于密云水库,车开出望京后约莫一个多小时,随着众人的一声欢呼,壮丽广阔的密云水库映入眼帘,而其实,我们此行真正的目的地还远没有到达,比如这古道中的冯家峪镇,就地处密云的北端,北接河北,游者少至,关里关外的风光绝佳。

正是赏叶时节,过了密云水库后,路上越走车越少,景色却是越来越美。大家顾不得早起的疲累,纷纷拿起手机对着路两旁的各色树叶拍个不停,有红的、有黄的,层层叠叠,这在北京城内是不能轻易看到的。

高老师却说:“现在的美景,在当时可能是险地。”

“白马”之由来

这得从白马古道的由来说起。借着摇晃飞驰的大巴车,高老师向大家娓娓道来。之所以称为“白马”,因为在它的北部有一座山,名“白马山”,紧邻白马山有一条河,又借山得名,叫“白马关河”,这条路由此得名白马古道。

据古书介绍,白马古道全长200里。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条古道上确实皆是美景,但其实在古代则是荒无人烟,称得上“山恶水深”。如若从战略的角度上讲,把关口建立在这种所谓“山恶水深的地方是极其重要的。在过去,北方的民族进入北京有几条重要的通道,最大的通道是居庸关和古北口。这两条通道均作为军队进入北京的大道,同时也是古代皇帝出京的大道。除此以外,在北部的山区还有众多的小道,每条小道的关口均设有城墙或城堡。白马关的这条古道,是继居庸关和古北口古道之外的又一重要通道。”高文瑞老师说。

白马古道,虽然皇帝不走,但是军队、商人、行旅时常往返。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这里曾经战争纷繁。“宋与辽连年在这一带打仗,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像杨家将这样的人物故事传说。”高文瑞介绍道。

从军事的角度上看,白马关营城的驻兵非常多,它管辖这一带的十一个关口、堡寨,和一百多里的长城。下营就是一个驻军的地方。当战争发生,有利于调配兵力,我们寻访的第一个地点,便是这里。

寻访目标一

残存的“下营村古城墙”

在古代,下营村是白马关的一座营城。高文瑞曾经专门查阅过关于白马营城堡的记载,他发现在《四镇三关志》里曾经记载白马关建有营城堡一座,建造于洪武年,也就是明朝初年。

据记载,这座营城堡建筑面积非常大,营城设有两个门,西门和南门。综观整座城堡,南北长大约在千米,东西宽约有三百米。为什么说这里在历史上军事地位很高?高文瑞说起他当时勘察这座几乎已经不存在的城堡的经历:“只有叫成营城,它所代表的驻兵才多。一般而言,三门为城,一门为堡。在古代,对于城的建造是有严格规定的。没有达到级别的标准,是不可以乱建的。任意开门,更是不允许的。也就是说,城的面积可以有大有小,但是城的规制是不能变的,叫营城正是证明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

城堡依山就势,根据山和水的地理情况建造而成,也就是说并非像一般城堡一样方方正正,而是呈长方形。且北边稍宽,南边略窄一些。但是,以上这些描述也只能从高老师的口中得知了,因为如今,这座城堡只剩些许残垣断壁。到达冯家峪镇下营村,从村屋中间的土路拐进去,右侧的一排石头墙便是这些许遗存了。若不是高老师指出来,不会有人看得出村里小巷子内的石墙就是明代城堡。

当年营城的西北角,目前留存大概有五六层的条石建构,条石的结构非常规整,是完整的长方形,看起来十分坚固,城墙一直向东延伸。“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样貌。由于现今地面增高,下面到底铺设了多少层条石我们不得而知。”高老师带着我们边走边说着。和一般的城墙不太一样,这座城墙一直顺着山,修到了山顶。山顶上还存有一处角楼,就顺势形成了北面的城墙。在城墙的南面,大约半截的位置,还筑有一面墙。俯瞰,形成一个三角形。据当地人相传,在古代,这个三角形区域是用来养马的。简单来说,整体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城,相接了一个三角形的区域。

“我自己分析,背靠着山,这样多修一面墙。首先,起到了长城的作用,进行一定的防卫,并且还有减缓山洪冲击的作用。如若山洪来临,这么长的墙,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下营村还有一座万人坑,就在条石遗址到山顶的半路上。1941年日本侵华时,将杀害的许多抗日群众埋在这里,当地人称之为万人坑。现在这里竖起了一座纪念碑,旁边紧挨着的便是村民的住宅房屋,还晾晒着农家玉米棒子。

十分可惜的是,1971年修建公路时,下营城墙的西门被拆毁了,踪迹无处可寻,能看到一个孤零零的石碑上写着“下营城堡 长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仔细看才发现这碑是2016年立起来的。高文瑞不无感慨,他说,2013年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北京周边古遗迹的保护,虽然无法做到安排足够人手实施监管,但立起碑足以证明遗存的地位,就是个有形的监督。

寻访目标二

农家饭里的“压饸饹”

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想要吃一顿像样的午餐是不容易的,农家饭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一行三四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可忙坏了这方圆几十里内难找的农家饭店,一家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上阵,还是没办法满足忽然到来的四桌子人。饭店老板的六旬母亲也上阵了,她的拿手好菜是自家榨制的杏仁油烙成的千层饼。

上菜慢点没关系,有好吃的就行。饸饹面素来是到郊区采风时绝对吸引大家味蕾的不二美食,先把大铁锅支起来烧开,趁着水沸腾的热乎气儿,把饸饹机四个腿儿架在大铁锅上,再把事先和好的黄澄澄、软而带筋的饸饹面团塞到机器里,手动开压!

其实大家都见过压饸饹,但是真正上手干就没几个人熟悉了。软乎乎的面团还倍儿有劲儿,压饸饹的动作就像小时候农村水井的取水器,压一下儿,饸饹就能变成面条从机器底部出来一点儿,下到沸腾的锅里。压得慢了还不行,一下接一下一鼓作气才能煮得出连贯绵长、筋道可口的饸饹面。一大盆面甫一上桌,立刻被抢光,浇上一勺卤,筷子这么一拌,鲜香热乎。

寻访目标三

番字石刻 留在古道上的神秘文字

农家饭过后的第一个行程,便是番字石刻,顾名思义,就是石头上刻有多种的文字,不同的是,这些石刻上面的字,大家都看不太懂。高文瑞介绍,石刻书写的形式有藏文、蒙文、梵文、古尼泊尔文,宝贵之处在于保留至今的均为原文,未曾复制过,在石刻上还存在小型的文字,包括一些年代的注释。这些山其实是小孤山的一角。

“作为在古道上的一处,均有商人、旅客经过,刻一些文字也不足为奇。”高文瑞解释说,有人推测是在元代雕刻的,很有可能。这些石刻内容也曾有很多人猜测,都不清楚写的是什么。最后经过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断定为六字真言,现在解释就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源于梵文中,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

神秘的历史文字,从古代留存至现代,本就令人浮想联翩,是什么人留下的?又为什么要留下?可能真正的谜团会有后人来解开,也有可能永远都解不开了,那也没关系,它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古道的魅力和价值。

寻访目标四

穿越回到“供销社”

把思绪从远古梵文拉回现代,其实只需要一道门。

出了番字石刻,对面就是一个商店,它的门脸还是过去的形式,木格子窗户、对开木质门、大红字商品名贴在窗户上。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定十分亲切,进去之后,一排及腰的玻璃展示柜,售货员统一坐在柜子后面,售货员背后靠墙的位置,一长排一人多高的格子木柜,上面摆放着各色日用品百货,也有农村才有的土产,比如一袋十几个的碱面大馒头。结账的柜台上还摆着几个木头的旧乎乎的大算盘,售货员信手拈来啪啪打得甚是熟络。

还没等高文瑞介绍,大家就已经嘀咕起来:这不就是当年的合作社或供销社嘛!高文瑞也说:“合作社可能在六七十年代还能有,那个时候在农村还比较多。现今,农村发展迅速。在北京的周边也很难看见这种样貌的商业形式了。我特意来走了走,找找以前的感觉,觉得很有趣。”

寻访目标五

古代防御的成功案例——白马关城墙

由下营城堡再向北,是白马关。白马关城墙利用了山势,连接了毗邻的两座山。一边的城墙保存较完整,另一边景象稀疏。据高文瑞介绍,“利用山势”就是修建长城的一大方法,山间低矮或平缓的空隙建城墙,一直修到山势陡峭之地,方才停止,这样才能保证御敌无漏洞。

白马关堡城墙的下边,就是白马关河,高文瑞介绍,这里不光在山上修建了城墙,还有水关是在永乐年间建造的。据当地村民介绍,后来由于发大水,把白马水关的城门冲垮了。

也许是有后来游览的人踩过,沿着一条不容易发现的痕迹,大家爬上了城墙,又顺着城墙一路沿着山势往上。团友李纳新还带来了自己的无人机,他拍出的照片清晰地显示了俯瞰视角下的白马关水关城墙。

高文瑞说:“有记录的是万历年间,北部少数民族曾经攻打过白马关。实际上他们没有攻破,并可以作为一个成功防守的案例。” 城墙设有瓮城。众人下了车,站在城墙下,想象自己是北方民族入侵者——这么高的城墙可怎么攻得上去?

寻访目标六

深山静村 白马关堡

白马关堡现在也叫白马村,就在白马关口不远处。“堡”的读音有三,念为“pu”,或念“bu” 或“bao”。各地的习惯不一样,叫起来也不一样。高文瑞认为,从普通话来说,还是念“bao”。称作白马关堡,缘于白马关河与白马山。相传河里有一匹非常剽悍的白马,其他人都无法驯服,唯有杨六郎能行,此马从而成了他的坐骑。

白马关堡的城门还在,城墙有四方形的门楼牌匾。平常的牌匾都是一字形,从右至左书写。相比较之下,白马关堡的牌匾更像是一枚印章。匾额流传至今,也是原物。需要仔细去看,才能分辨出白马关堡的名字。

“据记载,嘉靖年间重修过关口。有一些城墙都已经变成居民的院墙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砖极有可能是嘉靖年间修复的石料,因为有山和水自然条件的限制,就只能修建成一个长条形。古代在这里驻扎的是小官,级别较高的官员不会在这里驻扎,并且驻军不会很多。”高文瑞边走边说。

白马关堡只开一个南门,大家从南门入。旁边设立的白马雕像是现代人自己加上去的,进了城门就可以从右手边登上城墙。登上城墙,前方就是一直通向白马关口的长城。

站在高于屋顶的城墙向下望,可以看到一户人家的院子,就在城门边上。女主人是个60多岁的大娘,为人爽朗也健谈,她热情地邀请众人进去参观——硬化的小院地面扫得干干净净,中间开辟出一小块菜地,大白菜正在抱心。屋檐下坐着她70多岁的老伴儿,因为脑血栓后遗症说话不太方便,但每次听到老伴提到自己,都有反应。大娘的两个孩子都在北京城里上班,老两口住在这里倒也安逸。大娘说,房子是70年代盖的,从他们一家人住进来,屋前的城门和城墙就在了,其间还坍塌过一次,大娘平时出行不多,交通工具是公交车,白天出去、下午就能回到家。问她多大年纪了?她回答:“我今年两个6。”

再往里走,人家就更少了,多是空置的院子,面积不小,院子里通常还有几百年的古树。这里的静谧和踏实吸引着大家,有人打趣道“想来这里租房子住”。不过,高文瑞说,这里有两三百年的老房子,如果说它们是“活历史”也没错。村里还有人住的门户不多,即使有人住,也大多是老人,年轻人几乎都去城里打工了。

城中心有一口古井,现在还可以使用。高文瑞说,有水井的地方,在当年就是人们活动聚集之处。井对面是原来的衙门,现在也成为荒废的农家院落。

“依古书原文,白马关口又是在永乐年间建造的。我从有限的文字里不断琢磨,发觉到白马关口、白马关堡和下营城三者之间的关系。白马关堡只是白马关口的一座小城,而下营城最重要的是白马关的军事驻地。”

寻访目标七

古道守护神 杨家将“将军石”

返程由南向北的路上,可以说是一次视觉飨宴。首先经过的是一座山,山形特别像一个头戴武将帽子的人。又因为这里与杨六郎把守白马关的传说有所联系,故取名“将军石”。

有关杨六郎在这儿的传说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一人守三关的故事。杨六郎一人站在古北口,把他的枪放在了墙子路那里,显示着他也在墙子路把守。随即,杨六郎又把白马也拴到了这里。辽兵看到白马,以为杨六郎在这里驻守,不敢轻举妄动,就举军退兵。在民间,有人流传说这块将军石就是杨六郎的化身,长久扼守在这条交通要道上,保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关于墙子路还有个由来,当地人把墙读成“qiang”(一声),由于读音的差异,就有了墙子路。

寻访目标八

冯家峪的“门面担当”独秀峰

再往南走,是独秀峰,冯家峪整个镇,也是一个很美的村落。冯家峪镇的村民把一个山沟人为截出了一个小水面。水面旁矗立着独秀峰,独秀峰上有一棵古松,据说已有百岁。山水相得益彰,若水多的时候,还可以看到独秀峰的美丽倒影。这是冯家峪的一个标志性景观,有的摄影图片介绍冯家峪,展示的就是这座独秀峰。“我最开始受到照片影响,以为冯家峪是水乡,不过这里可以作为冯家峪的标志。”高文瑞打趣道。

天气渐冷,但独秀 峰水面还有湍急的水流,行至最后一个行程,大家放松地到水边玩乐、拍照,为行程画上完满的句号。

往南迂回的路上,正是傍晚时分,夕阳恣意穿过密云山深处古道两旁的彩色叶子,树影斑斑,大家不禁有些感慨:秋天的北京是很好看的,北京周围的历史也是很有看头的。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文字整理/梁天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