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大瓦窑乡情陈列室传承红色基因
2020-05-06 网友投稿

入党誓词、104名党员风采、1937年老人陪嫁的松鹤长青屏风、1979年丰台区卫生局颁发的赤脚医生证书……丰台区卢沟桥乡大瓦窑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内,不仅陈列着许多记录着历史的老物件,还展示了京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发展历程,把党组织发展史融入进了乡情村史陈列室。

走进大瓦窑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乡情村史陈列室兼职讲解员单友介绍,1924年,张永祥建立了京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支部,至今已有93年的历程。为展示93年来大瓦窑村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卢沟桥乡借助与中国人民大学“校乡联合办学”的契机,于2017年2月立项筹建了乡情村史陈列室。

大瓦窑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总面积160平方米,根据大瓦窑村党支部历经的5个发展阶段,依次分为开天辟地(1921年-1948年)、雨后春笋(1949年-1965年)、蹉跎岁月(1966年-1976年)、繁荣发展(1977年-2009年)、京城新村(2010年至今)5个展区。264块展板、10个展柜、上百件老物件,以及大量的图片、文字,展示了京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发展和变迁。看着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从1923年李大钊指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到1924年京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让人们身临其境地见证了党组织在大瓦窑村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陈列室的一面墙上,挂着大瓦窑村104名党员的照片以及历届党总支书记的照片,每位党员照片上方都挂着一幅党旗。“这是在时时刻刻提醒全村党员,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单友说,新中国成立后,大瓦窑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在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大瓦窑村面临了巨大的发展困境,但支部党员始终坚定立场,化解矛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大瓦窑村重现生机。自1977年以后,党总支引领村域发展,企业、农副业、基建、教育全面推进,经济收入超过亿元。2010年底,全村村民整体搬迁上楼,在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优美小区环境中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可以说,大瓦窑村的发展与党组织的引领、党员们的奉献密不可分。”

如今,大瓦窑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已成为了开展党性教育的平台,也成为了展示“卢沟精神”的一个窗口。

本报记者 褚英硕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