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村史陈列室讲述“爨”字读音由来
2020-05-07 网友投稿

门头沟区爨底下村:

又到暑假,门头沟爨底下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写生者。“爨”字怎么读?村里人为何都姓韩?游客的疑问都能在爨底下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找到答案。

制高点陈列室可俯瞰古民居

斋堂镇爨底下村距北京最高峰灵山不足10公里,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错落有致的格局……村里现保存的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到达全村最高处,就是爨底下村乡情村史陈列室了。这里由过去的一处“地主院”改建而成,共200平方米,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站在制高点上向下看,爨底下村恬淡秀美的景色如山水画一般铺展开来。“这里海拔有650米,向下看,整个村落依附在山坡上,形状像金元宝一样,是很好的寓意。”讲解员说。

梳头盆还原百年前生活场景

陈列室展板详细介绍了“爨”字的历史由来。“爨”字读四声的cuan,一是根据姓氏而来,二是源于军事地名。“爨”字看着难写,但记忆却有窍门——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村委会书记韩革立说,所以全村都姓韩,是取“寒”的谐音,与“爨”字互补。在展板上,爨底下村地理风貌、家族家谱等内容也一一展示。

荆条编制内糊油纸的酒篓、打理头发用的梳篦……由清朝民居改建的陈列室还还原了当时住户的生活场景。其中一件老物件是中间被分隔开来的小木盆,据韩革立介绍,这是可以同时盛清水与桂花油的梳头盆,过去条件好的人家才能用得上。另一间陈列室将村里唯一的“大五间”房屋恢复成历史原貌,桌椅的摆放、字画的布置以及当年的土炕,都按当年的原样真实再现。

65岁讲解员讲述村里历史文化

为提高大家建设陈列室的热情,全面展现爨底下的村史,村两委号召村民积极捐献老物件。各种古董农具、炊具陆陆续续进驻陈列室,数量有上百件之多。65岁的韩孟齐老人热情极高,不仅捐献家里的老物件,还主动要求负责看管陈列室,经村两委决定,聘用韩孟起为陈列室看管员。每天早晨,老人都准时登上爨底下村最高处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义务为参观者讲解,打扫卫生和日常维护也由老人独自完成,但是老人感觉很自豪,“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村儿的历史和文化,是件很幸福的事儿。”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