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沿着这条大运河文化遗产小道行走,细细品味尘封千年的历史
2020-05-07 网友投稿

一叶扁舟,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也揭起了历史的封印。站在运河边,时间好像不自觉的倒流,只见那历经千辛的船队,终于看到了运河边的燃灯宝塔,原来,真的到达了这里——通州!

历经千年,这条大运河看尽了通州的风雪,也用它的胸怀包容着通州变迁。而如今的你我,只能沿着大运河文化遗产小道行走,品味由运河带来的通州文化,感受现代通州的飞速发展。

其实,所谓的大运河遗产小道,就是从通州运河公园一直到大运河森林公园之间,沿着运河边的那条小道。小编就是从运河公园出发,沿着这条小路一路向南,开启了探索之旅。

在通州运河公园内,有一条千年运河长卷浮雕,这是大运河在时间上的缩影,向世人讲述着大运河的历史,而通州也跟着大运河一起几经变迁。

有“九河下梢”之称的通州,便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通州地区的文明相应发展起来。早在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统一帝国后,在统治区域内推行郡县制,通州地区也随之设立了县治所——路县。

直到2016年,随着北京副中心的建设,让沉睡了千年的路县古城再次展现到了众人的眼前,而这一次所进行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也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同元年(938),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为辽五京之一;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称中都。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成为了全国的统治中心,地位逐渐提升的北京城,也对通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时的通州,成为了汇集南方漕粮入京的“水陆要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通州再次承担起了京师粮食命脉的重任。一直到明清时期,通州都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水陆交通要会,对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巨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京、二卫、三通州”说法的原因。也正是因为通州的繁盛,引得众多皇帝前来游历,并为通州赋诗题词,为通州的历史添加了厚重的一笔。乾隆皇帝就曾亲笔题词,为通州写下诗句《通州道中》:

白云红树通州道,麦垄禾场九月秋。

好景沿途吟不了,幽风图画望中秋。

这个五河交汇的扬帆标志,向世人展示了当年通州的重要性,同样也讲述了当年这里的繁荣。回顾着通州的历史,看着眼前通州的变化,沿着大运河遗产小道,不知不觉就到了漕运码头。

明末清初,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漕运商贾盛极一时。每年要有几百万石漕粮,汇集通州的石坝、土坝,然后沿通惠河,经护城河,转运到京城仓库。随着岁月流逝,通州区几个古老的码头都已不复当年之繁华,只能想象那时的盛况。在漕运码头附近,还藏着一头镇水兽,悠哉的趴在护栏外,守护着这片水域。继续前行,沿途还有众多文化遗产,比如这个“密符扇”。在运河漕运中,为了保障军粮有序运送,就出现了“密符扇”。扇面上的密符便是记录军粮经纪人身份的“密码”,堪称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见证物。这个由一面3米高的青铜镜为主的“甘棠镜鉴”景观,同样引人注目,它讲述了周代召公不劳烦百姓、在甘棠树下办公的廉政历史故事,成为运河边一道不可磨灭了历史痕迹。而这个有关清朝名臣(大、小)于成龙的雕塑,也为世人展示了这两位曾主政通州的廉吏,用清廉执政留下的佳话。在运河边骑行,吹着小风,闻着有些微湿的空气,看着沿途的风景,好像一不小心就穿越了时光,模糊间看到了漕运码头那繁荣的景象,听到了岸边船工们嘹亮的号子声,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惹人欣喜。

如今的通州,沉稳而快速的发展着,它虽然已经不再是“水陆要会”,但它却成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要地,继续用千年的文化,承载着新时代的变迁。

最后,小编还要唠叨几句,因为近日天气炎热,所以如果您想要沿着大运河遗产小道走一遭,最好早上六七点就出发,选择骑行的方式,多准备一些饮用水,早上的小凉风还是很舒服的。

还有!一定记得防晒!防晒!防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否则就会像小编一样,仨小时晒成黑煤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