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昔日靠山吃山,今变护山富民 北京最高峰成致富新高峰
2020-05-08 网友投稿

灵山,北京最高峰。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因交通等原因,只能靠山吃山,令山林饱受生态破坏之苦的同时,生活水平也难以提高。如今,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这座京城最高峰恢复了绿意盎然,周边百姓也借此实现了脱低致富。

沿109国道前行,转过数不清的山沟河岔,来到位于灵山脚下的清水镇江水河村。这里是本市海拔最高的村庄,海拔1440米,距离市中心129公里。虽说位置偏远,双休日时,这座小山村却并不寂寥。时逢盛夏,不少城里游客来此避暑纳凉,就连一些城里的学校,也将暑期夏令营选址在此。

前不久,村民周永恒刚送走一批来自城里的学生。在山里过了大半辈子,加之曾当过村医,老周熟知这片山林中的每一种植物,来村里的学生也因此特别喜欢在老周家落脚。“到村里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我这儿每年都有北京各大学校的学生或者研究生来搞研究、调查。”为这些学生当导游或是指导老师,已成为周永恒在经营农家院之余的一大副业。

两年前,老周和其他村民一样,还想象不到,村里能迎来这样兴盛的景象。

曾经,紧靠灵山的江水河村也打过吃旅游饭的主意。村民饲养马匹,用骑马上山等项目招揽客源。但大家只知道向青山索取,却没人注意保护生态,放任饲养的马匹等在山上啃食植被。时间长了,青山上渐渐出现一块块“秃疤”,景区生态遭到破坏,游客也越来越少。

痛定思痛。2016年,门头沟区决定关闭景区,恢复生态,江水河村退出养殖业。区、镇、村多次给村民做工作,讲述生态修复对村庄发展的长远意义,获得了村民认可。“为了生态涵养,我们把所有破坏生态的产业全部清退了。”江水河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华说,这对于江水河村人来说,可以说是破釜沉舟之举。

随着灵山生态逐渐恢复,动植物资源越来越丰富,绿水青山的美景又在江水河村重现。村民惊喜地发现,他们又一次迎来客流高峰。这次,大家真的端上了绿色的“金饭碗”。

村里还专门为低收入户安排了护林员等公益岗位,既带动低收入村民就业,又增强护山护林力量。62岁的周玉奎和老伴儿因病导致家庭收入降低,村里安排周玉奎担任村护林员,年收入万余元。

如果说“护好绿水青山,端稳绿色金饭碗”这句话,正成为江水河村村民的共识。那么,同在灵山脚下的洪水口村村民,已先行一步,跨入生态富民的快车道。

洪水口村素有“灵山门户”之称。1998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洪水口村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先后成立灵聚灵峡景区、二帝山景区等6个不同产业类型的股份合作组织。全村户户入股,人人分红,股金达800多万元,每名村民每年至少分红7000多元。

2016年,洪水口村实施险村改造工程,全村人住上了宽敞漂亮的二层小楼。借此良机,村里发展精品民宿,村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村里的民宿全部客满,最多一天游客达到1800人。50岁的杨红梅家里有6个房间,她粗略计算了一下,按今年的接待情况,她家年收入至少20万元。一些原已走出村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村里,给洪水口村发展精品民宿带来了更多新思路和新活力。

“清水镇有着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也面临着煤炭开采产业退出、旅游产业薄弱、群众收入降低的挑战,我们将迎难而上,结束镇里近百年的散养放牧传统,积极发展绿色精品农业和特色民宿产业,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绘就京西绿水青山图,共圆百姓致富梦。”清水镇镇长崔兴珠说,截至目前,该镇14家规模化养殖场全部关停,114家养羊户的2.5万余只羊全部清退;栽植花卉15万余株,修整街巷残墙断壁270余处;建立公厕监督管理“所长制”,完成48座旱厕改造提升;严格落实“河长制”,统筹推进清水河生态河流廊道修复治理;持续推进封山育林、废弃矿山修复、官厅山峡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洪水口、塔河等8个村“煤改电”工程;因地制宜实施了24个低收入绿色产业帮扶项目,大力开发绿色生态公益岗位,两年来,该镇已有1576户、2929人成功脱低。

本报记者 高珊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