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南大学的隋明明团队,以“窗”为概念设计了记忆展览、文化展墙等一系列“室外家具”,以留住老北京胡同的味道。
“记忆抽屉”“屋上胶囊”……一条条普通的街巷,经过大学生的创意美颜,变成了一个个“艺术空间”和“古韵风景”。本月,北京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城市家具”创意设计大赛落幕,来自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微介入”的方式,提升城市副中心街巷品质。
“微介入”,即避免大拆大建,这是本次大赛的重要原则之一。比赛由通州区市政市容委与北京建筑大学共同主办,参赛者须从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3组共14条背街小巷中选择设计对象,既要完成背街小巷公共空间规划及设计,又要设计城市家具,以优化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完善设施配置, 提升城市风貌。短短一个月,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国内外高校、各类设计机构、青年教师、独立建筑师等197个团队400余人的报名参赛信息,截至5月25日收到有效作品37组。
这些创意令通州街巷焕然一新。
通州永顺镇果园大街,虽有“果园”之名,但一点儿不像“果园”,街道风景单调,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北京建筑大学学生倪晨辉等参赛者为果园大街设计了“树·下”的意境:通过设置种植体验区、叠水空间和绿植界面等空间营造都市野趣;以往被闲置的边角空间变成休闲场地;在街道上构建慢行系统,让行人能畅游“果园”。设计者还加入智慧路灯、智能垃圾桶以及海绵城市等元素,让“果园”变得智能起来。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姜朋杉等人通过梳理场地,整合街道与院墙挤出的剩余空间以及拆违后整治出的空间,引入健身区、S形高低座椅、马卡龙街角、月光街道、马赛克广场等,让“果园”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回民胡同是明代形成的街巷,见证了通州古城的沧桑历史。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王云等设计者,结合胡同转角处的曲线,添加了木质材料的遮阳棚,保留特色石墩,统一座椅形式并种植绿植;还见缝插针地添加爬藤植物和低矮灌木,绿色植物的茁壮成长令老胡同焕发生机。北京建筑大学的管畅等参赛者,从回族建筑纹样与现有建筑肌理中提取元素,形成驻留空间,激发小巷活力。
京外高校也加入到北京街巷提升的行列中。天津大学的路曦遥和梁宇珅借助回民胡同两侧的房屋,以汉字“回”变形后的样式在屋顶设计了层层叠加,环环相扣的“胶囊”,为孩子们观察城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样来自天津大学的薛腾团队则为通州区玉桥中路甲2号胡同设计了全新的城市家具——“记忆抽屉”。盒子沿墙面安置,可以存放居民的旧物,所有盒子共同组成一面城市记忆展示墙。小小盒子,可前后推拉,也可组合变形,还可用于垂直绿化或收取快递书信。东南大学的隋明明等参赛者为通州西顺城街设计了口袋公园、街角树荫、记忆展览、文化展墙等,以留住北京胡同的味道。
本月,15件优秀作品评出,获奖作品将会直接或间接用于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