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耕织园里学农耕
2020-05-08 网友投稿

推荐理由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已经不复存在,织布机、纺车、石碾等耕织用具也已越来越难觅踪影。但在大兴区安定镇的中华耕织文化园内,这一切都被精心收集了起来。文化园里的13万件老物件儿如同一本厚厚的书,记录着农业的历史变迁,能让游客在此全面感受逐渐逝去的耕织文化。

园区名片

中华耕织文化园位于大兴区安定镇,占地120余亩。园区包括男耕女织博物馆、农村场院、五谷种植园、老北京风情街、民俗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大厅等多个展区。

这里是大兴区唯一一家以耕织为主题的文化园。园内丰富的馆藏,诉说着农业大国的古往今来,展示了我国悠长绵延的农业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耕织文化。

游玩亮点

男耕女织博物馆

顾名思义,男耕女织文化博物馆里记述的是农业文明史,主要以“男耕女织”为主题,由“男耕”延伸出“中国农业文化科普”“中国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女织”延伸出“传统棉文化”“蜡染扎染工艺科普”,共四个小版块。博物馆展示背景为《康熙御用耕织图》,每图都配有康熙皇帝御题七言诗一首,游客可以借诗感受古代农夫织女的日常生活景象。

馆内展示的内容贯穿了中华悠久的耕织文化、科技、社会这一主线,使用了人、景、物相结合的方式,让游客不仅有切身的感受,更有心灵上的震撼,从而感悟先人的智慧,体验先人的发明创造。春种的犁、夏耕的锄、秋收的镰、冬储的磨,在男耕区里应有尽有;女织区则是一部纺织百科全书,记录了从棉花脱籽直到成品衣物的全过程,光是纺车,就品种繁多,有北京纺车、河北纺车、山东纺车、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和古印度手纺车等。

石磨大舞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石磨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在耕织园的中心位置,一个由3000多块大小不一的石磨碾盘建起的天圆地方石磨大舞台蔚为壮观。其中16块1.3米直径的大型碾盘带来的视觉冲击最为震撼。这可是园区的创建者用了6年时间走遍全国,四处收集来的。时机成熟时,这里还将上演中华上下五千年男耕女织内容的舞台情景剧,彰显中华传统的耕织文明史。此外,大舞台周边还有中华大地五色土广场和文化园最具有象征性的建筑物——由九块碾砣组成、高8米的塔。

五谷种植园

在中华耕织文化园内有一处五谷种植园,这处占地900平方米的种植园,是根据商周时期出现的“井”田制为雏形的农作物种植区。种植区共种有荞麦、庶子、谷子、麻籽、黄介、芝麻、小麦、棉花、玉米、各种豆类等28种农作物,其种子都是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偏僻农村采购的最原始自留种子,让游客领略中国传统农作物最原始的味道。

紧挨着五谷种植园的是一处农村场院体验园。这处占地500平方米的场院,再现了20世纪60-80年代农村家庭的场院场景。游客可以在此亲身体验辘轳灌溉、石堆舂米、石磨碾面等项目,进而体会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老北京风情街

在园区的入门处,还有两栋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平房。可推开红色的大门,却令人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一般。十几个两三米高的架子靠墙排列,各个历史时期的老物件儿分门别类地被码放得整整齐齐。有老式保温瓶,有各种规格的手电筒,有古朴的座钟,也有门牌、车牌、路牌等各种标识牌,件件都诉说着一段段悠悠岁月。

“磨剪子嘞戗菜刀……”伴随一声悠远绵长的叫卖声,立刻将人拉回了明清时期热闹的街市。货郎担、锔锅锔碗、吹糖人、变戏法、剃头、卖水、粮店、药店……不管是坐贾,还是行商,老北京的行当儿在这都能找到实物。

这里是园区的老北京风情街,游客可以在此看到老北京市井生活的居家用具,各个行业的叫卖工具,做鞋的撑子、曾用于粮店称米的斗、掉了珠儿的算盘、稻香村最初走街串巷卖糕点的小推车、糕点盒等也能在此觅到踪影。在老北京风情街里,游客能体验被人津津乐道的“京味文化”,找寻儿时生活的美好记忆。

非遗手工体验区

光走走看看肯定不过瘾,游客们还可以在非遗体验区里动动手。体验区位于园区最西侧,里面设有京剧脸谱制作、手工纺织、扎染和蜡染、桑皮纸制作等多个体验项目。在纺织体验区,游客可以坐在纺车前,右手摇手柄,左手转着棉花卷。随着纺轮转动,一根棉线越来越长……游客坐上织布机才会发现手脚配合的重要性,亲身体会到每一寸布的来之不易。

众所周知,安定镇是桑葚之乡,借助地利之便,中华耕织文化园还推出手工桑皮纸制作体验。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它记录着我国传统造纸工艺,也是游客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此外,园区还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此教授游客制作京剧脸谱、扎染和蜡染,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出行提示

·乘车路线 乘公交车841路、844路、23路到东沙窝路口下车。

·驾车路线 南中轴路东沙窝路口南行2公里路东;京开高速路瓜乡桥向东9公里,见南中轴路东沙窝路口向南行驶2公里路东,即到中华耕织文化园。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