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工事,包括边墙、烽燧、关隘和镇堡等一系列防御体系,被称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北京市的境内,依然矗立着早到北齐,晚至明代的长城。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称北京的地形为北京小平原,它的东、北、西三面被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所包围,这些山地又将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限隔开来,因此南北气候全然不同。在古代中国,燕山山脉是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发生碰撞与交流。由此,历史上北京周边的长城也多以燕山山脉为基础修筑,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北京的长城从哪里来?
以北京地区为核心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从西周初期分封到北京地区的燕国开始说起。商朝灭亡后,西周的宗室召公奭的儿子克被分封到当时遥远寒冷的北京小平原,建立了燕国,作为周朝北方的屏藩,抵御东北方向商朝同姓国孤竹国和山戎部落的进攻。不过,因为地处偏远,直到春秋时代,有关燕国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这一时期的燕国为了防御,是否曾在燕山修筑过烽燧或是边墙,现在还不清楚。
到战国初期,燕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强的国家,位列七雄之一。燕昭王时,燕国达到了鼎盛时代,这一时期,燕国征发百姓修筑了燕北长城。《史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燕北长城西起造阳,一种说法就是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部,向东经过今河北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一带,延伸到了襄平,即今辽宁辽阳,再向东一直跨过鸭绿江,到达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川江畔。这道长城远在燕山山脉的外围。
居庸关崭露头角
从地形上来看,沿北京北面的燕山山脉,可能有比燕北长城更早的长城,作为早期燕国的屏障。但是,在史料和考古工作中,尚未发现这条长城。后世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这就是居庸关。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记载:“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居庸塞与句注(古雁门关)、令疵(古令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市西)、井陉等雄关并列,为天下九塞之一。居庸塞就在今天北京昌平西北的居庸关,扼守着军都山上的孔道,西北通向延庆盆地,与更远的蒙古高原相接;东南则通向北京小平原,与中原沃野连成一片。
战国末期,秦国于公元前228年灭赵,屯兵易水,准备攻燕。第二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出使秦国,刺杀秦王政不成,留下了千古悲歌。秦王政大怒,命令大将王贲发兵攻燕。由于这时候赵国的遗民在河北西北部的代地建立了代国,和燕国唇齿相依,秦军无法由居庸塞从西北攻打蓟城,只能从易水直接北上,直取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到公元前222年,王贲发兵克辽东,燕国覆灭,不久回师,灭代国。随着在北方的军事胜利,九塞终于尽入秦国版图。秦王朝将秦、赵、燕三国在北方为抵御游牧民族南下而修筑的长城连为一体。
西汉初年在今天延庆城区置居庸县。这时的居庸塞已被称作居庸关。居庸关在西汉流传下来的记载不多,可能因为幽州一带的西汉长城仍是沿用秦长城,远在北方,这里只是二线防御,而西汉国力较为强大,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进入东汉以后,有关居庸关的记载就很多了。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为了躲避匈奴的骚扰,东汉将雁门、代郡、上谷等郡六万余人迁入居庸关和常山关以东。建光元年(121年),鲜卑一度进攻居庸关。随着东汉国力的衰弱,北方游牧民族常常袭扰幽州边境,居庸关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
刘虞与居庸关
说到居庸关,这里就要提到一位幽州的著名人物刘虞。东汉末期,刘虞任幽州刺史,在任施行仁政,后东汉朝廷任命刘虞为幽州牧。不久,董卓控制东汉朝廷,幽州军队众多,开支很大,却得不到东汉朝廷的转运诏令,一度经济困难。刘虞在上谷郡与北方各族互市,又充分利用渔阳郡的盐铁之利,因此幽州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他还召集因为战乱流散的百姓在幽州劝农,为政宽仁,因此得到拥护和爱戴。
此时,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以袁绍为代表,认为汉献帝被董卓劫持,企图立刘虞为帝,被刘虞坚决拒绝。但是刘虞太过宽厚,之前,东汉朝廷命公孙瓒讨伐乌桓,受刘虞节制,公孙瓒天天招兵买马,壮大个人势力,还经常纵容部下侵扰百姓,这引起了刘虞的不满。时间一久,二人的关系越来越差。
公孙瓒屡次和袁绍发生冲突,总是失败,刘虞害怕会给幽州带来祸患,日渐防备公孙瓒。而公孙瓒则在蓟城附近修了战垒,两人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初平四年(193年)冬,刘虞率各部军队共十万人进攻公孙瓒。公孙瓒提前得到消息,乘风纵火进攻刘虞军。刘虞的军队不习战事,大败。刘虞无奈之下和部属逃到居庸关外的居庸县城。当时居庸关外属上谷郡,远离公孙瓒的势力。如果刘虞守住居庸关,那么公孙瓒很难突破军都山,鹿死谁手,便未可知。公孙瓒毕竟行伍出身,看穿了刘虞的计谋,直接追到居庸县,仅用三天就把城攻破。公孙瓒以之前袁绍等人打算推举刘虞为帝为由,将刘虞杀害。
这之后,幽州又几易其手,最后为曹操所控制。曹魏到西晋时期,都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而这一时期,鲜卑各部正不断从北方迁入幽州地区。清代学者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提到:“(魏)文帝以牵招为鲜卑校尉,屯昌平,又以田豫为乌桓校尉,并护鲜卑校尉,必当屯居庸关外,方能防御招怀,若在关内,则声援不及。”驻守关内与关外的差距如此之大,可见居庸关的重要地位。
十六国时代,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政权都曾先后控制幽州地区。尽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没有修建长城,但可以想见的是,居庸关作为幽州西北的重要关口,军事上必定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居庸关的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