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京郊古道驿站白马关
2020-05-19 网友投稿

出密云城区,沿密关路向北行走60公里,群山环抱中,一座古城堡赫然矗立在眼前,它就是白马关。

白马关地势险要,自古为要塞关口,是通往东北的主要通道。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至隆庆三年(1569年)修建长城时重修白马关隘,并于南150米处修建营城,名曰白马关堡。现城堡就位于白马关村中,其门洞及西墙保存完好。

据《北京百科全书密云卷》记载,白马关属石塘路所辖,堡坐北朝南,南北长152米,东西宽50米,呈长方形,面积7600平方米。只设一南门,城门洞用城砖拱券而成,其他墙体外侧均为城砖垒砌,内侧均为大块山石砌成。“白马关堡”石匾字迹清晰,嵌于城门洞之上。在城堡南一座孤山上建有烽火台,与城堡遥相呼应。

白马关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关口,还是一条关内、关外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白马关城西面有一条小河——白马关河,因白马关城堡而得名,河水自北向南流经密云古镇石匣城西后注入白河。

白马关河流域面积广,沿岸土地肥沃,加之当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十分利于农作物生长。元朝入关前,边关烽烟四起,战争连年不断,白马关城堡所在的地区方圆数百里战马嘶鸣,横尸遍野,大片土地因无人居住而荒芜。元朝建都北京后,白马关河两岸才有了居民。明朝建立后,蒙古族人退出关外,明朝政府为防止游牧民族再度入侵中原,加强了边关的防御,于是白马关城堡重新加固。后政府又将大批移民迁至于此,填充要塞空缺。

移民的迁入不仅给荒凉的边关增添了人气,还把各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这里。他们借助白马关河丰富的水利资源,在两岸的田地里试种水稻和小麦,在缓坡、低岗处栽种适合当地气候的核桃、栗子、桃、杏、枣等各种果树。

社会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加速了贸易的发展,于是以白马关城堡为中心,出现了一条向南直达石匣古镇,向北直抵丰宁,长约200公里的商旅通道——白马古道。

白马古道是一条日久天长众人走出来的土路,它沿着白马关河弯曲延伸。道路虽说宽窄不一,高低不平,却是当地人的一条致富路。

每年秋后,人们把收获的粮食、农副产品留足一家人来年吃用,多余的运往关内的石匣,换回布匹、鞋袜、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或运往关外的丰宁换回关外盛产的土豆、莜麦等农产品。

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出关、进关的商旅,秋后赶集的人群,载满货物的骡马,每天最多也就行走四五十里路。为解决赶集、购物人及牲畜的吃住,白马古道沿途的村庄中一些院落较大、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家,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开起了旅店、客栈。

白马关城堡不大,城内只有三十几户人家,但作为军事要塞,城墙高耸,外加重兵把守,城堡内壁垒森严,是过往商旅投宿的理想之地。于是城堡内的王家、马家、于家、何家等大户纷纷开起了旅店,白马关城堡一度商旅络绎不绝。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白马关口,一个中队的日本兵驻扎在城堡内,昔日的客店变成了日本兵的营房,商旅通行的白马古道,成了日本兵进攻抗日根据地、扫荡八路军的来往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马古道重现昔日的繁荣。不过沿途那些小客栈没有了,以集体方式经营的大车店,出现在白马古道沿途的各个村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替代了昔日石土混杂、坑洼不平的白马古道。载重汽车完全替代了马车、骡马等运输工具,来往的车辆及行人无需短途住店,白马关城堡及沿途各个村落的大车店彻底消失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白马古道基础上打造的密关路,又变成了一条当地人发家致富的生财路。公路两旁的许多人家办起了民俗旅游。每当节假日,慕名而来的客人开着私家车,来欣赏大山特有的壮丽景色,走进山里人家的民俗客栈,一面品农家菜,一面听山里人讲述有关白马关城堡和白马古道的故事。白马古道虽成古迹,但那段辉煌的历史一直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