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区瀛海镇南宫村西北1公里处,有一座高大的土丘,上面长着一片杨树,这是南苑皇家园林的重要遗迹晾鹰台。晾鹰台建于元代,为元、明、清三代皇家狩猎的著名场所,约有700年的历史。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很重视打猎活动。皇帝打猎有两种方式:一是骑马射箭猎杀鹿、羊、兔等动物;二是在高土台上纵放猛禽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
晾鹰台
皇帝在高台上纵放海东青(鹰科,名雕)后,即飞向天空,全力猛捕天鹅大雁,载擒获之鹅雁归来,它劳而出汗,再遇地面、空中之雨露,要在高台上晾晒,故而得名晾鹰台。
晾鹰台为元代下马飞放泊之鹰场(亦称鹰坊、仁虞院),明代也称“按鹰台”,元代、清代皇帝也常在此训练兵马、阅兵,又称“练兵台”。
《日下旧闻考》记载:晾鹰台“台高六丈,径十九丈有奇,周径百二十七丈”,占地约40亩。到乾隆年间台基已变小,高宗皇帝《海子行》诗曰:“迤南有台高丈余”,“其颠方广不十丈”。
据1941年1月8日北京《民众报》刊登之《南苑晾鹰台》介绍:“南苑南海子中之大高台……台基广阔,早年尚有汉白玉栏杆,台之正中心亦镶有汉白玉台面,上镌龙纹精细”“明永乐年中曾加以修葺,并于台侧建二十四园,遍置花木,为皇帝每年必幸之所。”明代在台北边建有幄殿,清代在台旁建有南红门行宫。这些宫殿已无存,只留下庑殿、南宫的村名。
游猎是以游牧为业的蒙古族领袖人物的本色,元定北京大都后,元帝常在晾鹰台纵放海东青捕捉天鹅大雁,然后开筵夜饮。明代叶子奇《草本子》记载:元朝饲养猎鹰的“打捕鹰房”,“岁用肉”即达“三十余万斤”,平均每天用肉千斤左右。由此可见,元代鹰房的规模很大。
明代《析津志》记载:“天鹅,又名驾鹅,大者三五十斤,小者二十余斤,俗称金冠玉体乾皂靴是也,每岁大兴县管南,柳林中飞放之所,彼中县官每岁差役乡民,广于湖中多种茨菰(即慈姑),以诱之来食,其湖面甚宽,所种延蔓,天鹅来千万为群。俟大驾(指帝王)飞放海青鸦鹘,所获甚厚,乃大张筵会以为庆赏,必数宿而返。”
清代帝王非常重视围猎、练兵活动。晾鹰台是清代打猎、阅兵、观马的地方。清代规定每三年在南苑分别举行一次打猎、阅兵活动,每年五月在晾鹰台举行观马活动。这些活动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皇帝率亲王、大臣、皇帝子孙、八旗官兵等上万人参加。
每次在南苑举行打猎、阅兵时声势浩大,盛况惊人,热闹非凡。康熙、乾隆帝多次在晾鹰台参加打猎、阅兵活动。清代御围地有围场、南苑,南苑是清代皇帝的重要打猎之地,大阅围在南苑举行,也称“南海子围”,每三年一次,每次又分春秋两期。还在晾鹰台举行“杀虎围”,举行杀虎围时,将老虎从笼中放出来,进行打虎演习。
《晾鹰台诗》
——魏之秀(明代)
晾鹰台回接沤汀,
民乐咸歌囿诏灵。
七十二桥虹影渡,
骑郎争放海东青。
《晾鹰台》
——康熙帝(清)
清晨漫上晾鹰台,
八骏齐登万马催。
遥望九重云雾里,
群臣就景献诗来。
高大凸起的封土台立于南海子平原之上,它历尽沧桑,是历史的见证者,盛况已成历史。南苑在清末废弃后,农民在晾鹰台上耕耘刨种,雨水冲刷,致使其土台向外蔓延,高度降低。现在台高10米,周长500米。新中国成立后在台上栽种了几千株杨树,现已成林。晾鹰台于1985年列为大兴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晾鹰台外,南苑还有西红门之杀虎台、西北隅之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东北隅之三台山(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东红门之单台子、土楼子等九座供帝王举行小型狩猎活动的封土台,这些封土台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平正土地、建房、修路用土而无存。因封土台而成村名的有南苑乡大台子村、朝阳区小红门乡三台山村。
在今丰台区草桥、右安门村辖域内有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草桥村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平掉了二台子、三台子,修建大红门铁路跨线桥用汽车运走了大台子之土。
在南红门和草桥一带流传内容相同的晾鹰台、大台子晾宝的传说。在很早以前的时侯,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每逢儿女结婚或老人去世办红白喜事,都要举行家宴,请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欢聚一堂,这就需要用很多桌椅板凳、锅碗盆勺,本家要买的话,一是花钱多,买不起;二是好多年才用一次,用过之后就闲起来,农民没钱买这“半年闲”。
后来有人做梦梦见大台子显神气,到那里烧香磕头,有求必应,可以赏给。有人就试着去办,果然梦想成真,如愿以偿。天刚黑的时侯,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到大台子跟前,先烧三炷香,磕三个头,然后就念道本家办事需要多少家具,多少碗盆,敬请神仙准备好。
第二天早晨朦朦亮的时候派人去取。那里按你需要的品种数量摆着。办完事再如数归还,把借的东西放回原处。每次借东西按上述办法做,都很灵验,人们称晾鹰台、大台子为“晾宝台”。
人们在借家什中,多数人都是借多少还多少,损坏的给予补齐。但也有个别人不按所借数量归还,自己扣留一些,留做自己使用。中国自古就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谚语。借多还少的事发生了不止一次。神仙对这种黑心人很生气,就不再借给了,烧香磕头借物也不灵了。
晾鹰台离北京16公里,在北普坨影视城北侧,相距500米左右,建议您到北普坨影视城游玩时,不妨顺便到晾鹰台转一转,亲身体验一下当年皇帝打猎、检阅军队的风采。可在前门乘坐北普坨专线车,永定门乘926路公交车到北普坨。
专家解读
“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性传统建筑。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人对天地和大自然的敬畏一直保存于传统的信仰体系之中,推崇“岳”、“台”、“顶”、“丘”或“坛”等礼仪活动,内容却都是社会政治性的。
通过近年来的考古研究工作发现,早在龙山时期即有祭祀性质封土台陆续出现,2012年发掘的陕西神木石卯城址更是名噪一时。古人对天地山川的祭祀,于名山往往推崇岳(或顶)文化,于平原则推崇“台”或“坛”文化。露天筑台,用于祭祀的多为坛,如天坛、地坛、社稷坛等;用于礼仪功能的多为“台”,如郊劳台等。
南苑的晾鹰台与南苑内众多“台子”,从其发展沿革、使用功能、礼仪活动等内容看,在元、明、清三代均是皇家狩猎、阅兵等重要的礼仪活动的场所,是中国这种传统“筑台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兼具有赏景远眺的观景功能,是南苑皇家园林内重要的仪式性和景观性建筑遗存。
(刘保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培训中心遗产影响评估认证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