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唤醒“老城”三山五园
2020-05-22 网友投稿

北京的西北郊,另一座“老城”,已经纳入描绘这座千年古都未来十多年发展蓝图的最新规划。这座“老城”,就是“三山五园”地区。

何为“三山五园”?为什么说“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的另一座“老城”?

这还得从2017年国庆前夕揭开面纱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说起。新总规在“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一节中,提出“以更开阔的视野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扩大保护对象,构建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三条文化带人们大多耳熟能详,即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但两大重点区域是什么,许多人却没有这个概念。新总规是这样具体描述的:“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地区两大重点区域的整体保护。”与北京老城相映生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把“三山五园”,确定为“两大重点区域”之一。

“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的东界是地铁13号线,西至海淀区边界,北起西山山脊线和北五环,南至闵庄路和北四环,总面积68.5平方公里,与北京老城面积62.5平方公里相当,还略大一些。面积相当,加之又并列为北京到2035年都要加以整体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两大重点区域”,某种意义上,“三山五园”不就是另一座北京“老城”吗?

新总规附图《文化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上,一块总体呈东西向展开、和“老城”一样颜色的区域标注着“三山五园”地区,其下方标注着“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东侧标注着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看来,把“三山五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中的一个完整保护对象,过去很少能够站在这样的高度。而当务之急,是从规划、建设到管理,亟待从决策、公众等层面唤起人们保护、利用这座“老城”的意识。

“这在以往的规划中前所未有。”专家们振奋之余,更是倍感紧迫。伴随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三山五园”的认识在深化:2004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将“三山五园”地区列为西郊历史文化公园、清代皇家园林风貌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颐和园、圆明园等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推进以历史名园为核心的首都世界名园建设。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

1 “三山五园”曾有90多处园林

“从金代开始,‘三山五园’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说。

而“三山五园”在历史上的范围究竟有多大?2017年12月17日,“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的研究成果,令人们对“三山五园”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专家介绍说,在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弘雅园、澄怀园、自得园、含芳园、墨尔根园、诚亲王园、康亲王园、寿恩公主园、礼王园、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等90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连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范志鹏认为,“三山五园”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清代,这里集中进行了紫禁城以外的大规模古典园林建设,形成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有的、在皇家宫殿以外集中建设的地区,它更加壮观和宏阔,功能性也更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把它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中的一个完整保护对象,和北京老城相映生辉,历史意义非凡。

北京西郊,层峦叠嶂,泉水充沛,山水形胜。自辽金以来,历经元明,不断有统治者在这里陆续营建行宫别苑,到清代进入全盛时期,陆续修建起了一批皇家苑囿,主要有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还有畅春园和圆明园,这就是著名的“三山五园”的主体。其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是山与园重合,而圆明园和畅春园则是平地建园。

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城。“三山五园”作为北京的重要建筑,其作用仅仅是游山玩水之处吗?海淀区的同志介绍说,“三山五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系列、规模性的、集大成式的鸿篇巨制,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在清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度是政治、文化、军事中枢。

乍听此言,觉得不可思议。印象里,“三山五园”不是游乐的地方吗?

专家的介绍,让人明白了历史的真相,“政自园出,因园记事”,和以往朝代“宫居理政”不同,清朝是“园居理政”。说“三山五园”是“政治、文化、军事中枢”,是因为自康熙帝开始,大多数清朝皇帝在这里听政理政,如引见大臣、御门听政、任命官吏,策试选士、勾决人犯、翰詹大考、阅试武举等例行政务,立储废储等重大事项,以及许多重要外事活动。清帝在“三山五园”的主要活动是居住、理政和游憩,“三山五园”见证了清朝政治的跌宕起伏和清代的兴衰历程。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何瑜教授的研究,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后,直到去世,每年有150余天在畅春园居住理政;雍正帝自雍正三年八月园居理政后,平均每年在圆明园210余天;乾隆帝的理政地点,除紫禁城、避暑山庄、南巡和东巡途中外,年平均驻圆明园120余天;嘉庆帝驻圆明园年均160余天;而道光帝驻圆明园的时间长达年均260余天,道光二十九年,有闰月,其园居时间高达354天;咸丰帝在咸丰十年八月初八逃往热河前,驻跸圆明园7年,年均时间也达210余天。

在清史专家看来,清朝存在268年,清帝有226年在“三山五园”理政,这里成为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是园林中的紫禁城。“‘三山五园’并非只是游玩场所,而是清朝政治中心。”从事北京文化史和元明清史研究多年的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员赵连稳说。

长期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厦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张公政认为,清帝每年平均在园时间多超过居住在紫禁城的时间,紫禁城仅保留其统治权威的象征功能。“三山五园”的政治功能由“御苑”转向“宫禁”,清帝由“宫中理政”到“园居理政”的阶段转化,突显了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体系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