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怀柔深山流传两百多年的正月十六风俗 长城脚下吃“大锅饭”
2020-05-22 网友投稿

正如人们所说,正月里是新年,不出正月,天天都是过年。不过,即使是过节,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讲究。就是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村落又各有自己的习俗。在大山深处怀柔长城脚下的杨树底下村,正月里也有不一样的喜庆——过几天,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敛巧饭即将上演。

杨树底下是怀柔区琉璃庙镇的一个村,在黑坨山脉的怀抱中,群山环绕,林木蓊郁。村的西南,翻过东北口关就是延庆的四海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东北口关是长城的一座关口,明朝时属于宣府镇管辖。

这个关口在杨树底下村西南,为何叫东北口?原因在于此关口位于四海镇东北方向,故名东北口关。东北口关是怀柔长城海拔最高的关口,也是最北的长城,至今仍有干插边长城遗迹连绵不断地盘桓于山脊之上。

这一带最为独特的民俗就是敛巧饭:村里人在一起吃大锅饭。村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用一段故事述说了敛巧饭的缘起。

早在清代嘉庆年间,有两位从山东青州逃荒来这个村的农民,把可怜的粮食种子不小心洒落在岩石的缝隙里了,怎么也拿不出来。正在万分焦急的时候,忽然飞来一群山雀,将石缝中的种子一粒粒衔出,还给了荒民。正是靠着这些种子,他们在这里生存了下来。那天时值正月十六,村民将这一天定为感恩祈福日,由村中十二三岁的女孩,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然后由村里妇女,将敛收而来的粮菜做熟,全村共食。祈祷风调雨顺, “扬饭喂雀”, 故名“敛雀饭”。

“巧”也是“雀儿” 的谐音,后来,“敛雀饭”渐渐变成了“敛巧饭”,但感恩、和谐的主题一直没变,这一民俗活动已相继流传了两百多年,代代沿袭。

老人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不让人相信。但我分析,这或许与长城有关系:受到了当年守边将士在一起吃饭的影响,村民打破一家一户的形式,而形成了集体围坐在一起吃敛巧饭的习俗。

如今,村前小河边,建了一座“神雀台”,台上竖立着高高的图腾柱,柱身饰满铜质浮雕,内容大概就是老人所讲的故事。柱顶一只雀鸟昂首振翅, 神态自若,傲视云天。村民把山雀奉为神雀,如图腾般崇拜祭祀,表达着淳朴的感恩之情。

正月十六当天,是“敛巧饭”的正日子,此前两天可以看做是预演,只有在正日子才举行祭祀仪式。那边鼓乐稍停,这边平台上一位老人着装整齐,扬饭喂雀儿。老先生一边扬饭,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小家雀儿,快快来……”这一古老的仪式保留至今,它的内涵一是向雀儿谢恩,二是祈求来年丰收。虽然说的都是吉祥话,但在外人眼中,却充满了神秘感。

仪式结束,村边广场一百口大锅同时开灶,灶膛内点燃劈柴,灶火熊熊,炊烟升起。村民忙忙碌碌,将各家各户敛来的粮食,放入大锅中熬粥做饭。锅内还要放入针线、铜钱等物,谁能吃到,谁就得到了巧艺及财运。锅内的饭食还有红豆饭、绿豆粥、猪肉白菜炖粉条。开饭的时候,全村大人小孩围着大锅,闻着香气扑鼻的饭菜香,欢声笑语不断,亲热得就像一家人。饭后人们还要在冰上行走,曰“走百冰,去百病”,这也是敛巧饭的重要内容,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村民一起大碗盛饭,大碗吃肉,品尝着热乎乎的饭菜香、年味香,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

除此之外,大戏台上还有歌舞表演。敛巧饭情景剧、二人转、相声、杂技、魔术等轮番上场,台上有喧闹的演出,台下还有村民们的舞狮子,那场面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如今的“敛巧饭”已不是过去的形式和规模,由于它的影响,很多身在异乡的人也会千里迢迢地赶来,为的就是图个吉利和热闹。一个大山深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有了敛巧饭,逐渐有了很高的知名度。谁能想象在严寒的冬季走入长城脚下的一座小山村,一千多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气势?听着乡邻间互相热络的问候,看着素昧平生的人脸上的微笑,站在舞动的灯笼、大红的对联前面,这一切都构成了画面感极强的盛宴。在这热热闹闹的背后,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正是“敛巧饭”的独特意义所在。  文/于书文 摄影/袁维忠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