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夏天开始,总算不用再和雨水打游击喽!”怀柔区汤河口镇二号沟门村村支书刘同珍说,二号沟门村地处怀柔北部深山区,部分自然村也是泥石流易发区。每年一到6月份,刘同珍的“值班表”就排好了,“广播说有雨,我们就得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们转移。”刘同珍说,自1993年至今,他当村支书11年,带着村民们转移了10年。
直到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新一轮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的意见》,刘同珍和他的村民们才从“避雨游击战”中停了下来。2017年村民们陆续搬进了“抗震节能保温”的新房子。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探访了二号沟门村,见证了他们搬迁后的新生活。
搬进新房后下雨不用再转移
北青报记者来到二号沟门村夏淑兰家时,她刚赶集回来。今年是在新房子里过的第二个新年,夏淑兰打算好好和家人庆祝一下。这次搬迁,一家三口每人补助了2.3万元,加上抗震节能每宅补助的2万元,共补助了8.9万元,夏淑兰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些钱,总算把新房子建起来了。
虽然刚搬进来时欠了一身债,但夏淑兰心里是欢喜的。她说,之前的房子建在山洼子里,是上世纪50年代时用石头垒的,每逢下大雨,水就冲到院子里,这还不算,一下雨就得转移,“有时候去亲戚家避避,亲戚家满了就去村部集合,反正不敢呆在房子里,那多危险啊!”这些年,一到夏天,无论下不下雨,夏淑兰都睡不踏实。搬进新家,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
搬迁惠及到每一户
其实,二号沟门村的村民们早就有搬迁的打算了,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钱,且不知道往哪儿搬,一直没有行动起来。这次搬迁政策的春风正好吹到了村民们的心坎里。
“除了每人拨2.3万元、每宅享受2万元抗震节能建房补助外,还拨给每人2.5万元基础设施补助。”村支书刘同珍说,但这2.5万元钱不直接发到村民手里,是作为村里的基础设施费,专门用来垒护村坝、修建街道路灯等公共设施用的。
“除了政府补贴的钱,自己再拿点钱,房子就能盖起来,要想装修得更好一点,再稍微多出点钱就够。”刘同珍说,区农委要求村民们新建的“抗震节能保温房”,都是按照要求建的:上有圈梁、下有地梁,中间有组合柱,整个过程有专门监理公司监督施工。在节能保温方面,各家各户要在外墙加保温,除此之外就是窗户的材质,“有钱的可以做断桥铝的,没钱的也可以做塑钢的,但都比以前的窗户挡风,密封好”。
关于孤寡老人在搬迁过程中的补贴问题,汤河口镇政府格外重视,副镇长孙福才说:“孤寡老人可以由其他亲属帮助盖房,如果老人不在了,房子归亲属所有。这样他也能老有所依。”孙福才告诉北青报记者,如果老人没有亲属,在征求老人意见的情况下,也可以由村委会出钱为老人盖房,将来老人去世,房子就归集体所有。低保户和优抚对象民政另有单独建房补助政策支持。“不会让一户人住无所居”。
发展民宿建设美丽乡村
“我们下一步打算发展旅游。”刘同珍说,搬迁后,八股山原始森林公园的上山路就在村中心,这些年由于路不好走一直没被开发。如今,村里的新房也建好了,路也修平整了,村民们商量着用木板搭个“登山步道”,各家各户再收拾收拾,办起“农家乐”。
据区委组织部下派的二号沟门村的第一书记、区农委办公室主任于潇介绍,目前,村里已经注册了八股山森林公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村容村貌也在进一步整治中。“来乡村旅游不用再担心上厕所问题了。”于潇说,除了村民家“厕所进屋”,村里也有公共厕所,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旱厕”,并且有专人打扫。将来村里还会继续做村庄绿化工作,“环境好了,加上空气好,来的人就更多了”。
文/本报记者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