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京东要隘墙子路
2020-05-23 网友投稿



■张生军/文 金华伟/摄

墙子路村,位于密云城东的大城子镇,地处密云与兴隆、平谷的交界处,山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属全国九镇之一的蓟镇。

很多人知道墙子路,是因为这里有明代修建的全国唯一的“V”字形长城,以及遗址尚存的“墙子雄关”。那么,“V”字长城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墙子雄关”是个什么样子?清兵又是如何攻破险要的墙子路?拨开历史的迷雾,墙子路还有哪些传奇与壮美的传说和故事呢?

墙子雄关与“V”字长城

墙子路这个村名,历史久远,是在明代因“墙子雄关”而来。

据《密云地名志》记载,明朝初年,为了防止北部元蒙残部势力袭扰边塞。自洪武元年开始在华北地区沿内蒙古边界修筑长城,其中在密云墙子岭即建墙子岭关、筑营城。

也就是说墙子路原名墙子岭,那为啥又改称墙子路了呢?

原来,明代在军事上,将全国分为九镇,这里属于蓟镇,统帅西、中、东三协,每协分四路。以石匣为中心的西协四路即墙子岭、曹家寨、石塘岭、古北口,因此墙子岭就被称作墙子路了。

墙子路关是由营城、雄关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墙子路营城是当年驻军的地方,而在它东边三里的长城上建有御敌的墙子雄关。

墙子路营城始建于洪武年间,万历三年(1575)重修。据明代顾炎武所著《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中记载:“墙子路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有三门,提调一人守之。有水关,水西流入于潮河。”营城的三门指东、西、南三门,东曰永熙门,西曰安边门,南曰墙子路。各门均有汉白玉匾额嵌于城楼,其中,南门楼匾额上有“墙子雄关”四个大字,上款为“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下款为“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务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笔力雄厚苍劲。整个城池建筑全部为砖石结构,城基为条石,城墙为砖,墙高二丈五尺许,宽约二丈,城郭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城楼为砖石结构,非常坚固。

墙子路营城的西、南方可与四路枢纽的石匣镇和密云城相连,一旦出现警情,援军可朝发夕至。营城内驻有官兵及其家属,于是,慢慢地形成了墙子路村古堡式的密集村落结构。

从墙子路村东行三里,就是墙子雄关。

古时“营”设于内,用以屯兵,“关”设于外,用以御敌。雄关紧靠长城,是一座内外筑有两道城墙的小石城,周长约二里,南北长50丈,东西宽100丈,有东、西、北三个门,北门拱洞的门额上有一汉白玉匾,亦刻有“墙子雄关”四字,在匾右侧竖刻有“万历四十五年季秋吉日”的小字,说明墙子雄关建于万历四十五年。

说到墙子路的重要性,在《四镇三关志》中记载,当时,明朝廷在此设参将一人,提调一人,辖关寨十一处,长城敌楼七十九座,延绵二百三十九里。这里的驻军从明初的万人至明末增加到了十数万,正因为此,也造就了当地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的繁华,在民国三年的《密云县志》中,清·孟远《墙子岭记》写道:“明时密云设总制,重兵镇此,计十数万,旌旗蔽天金鼓达旦,月无警报,则玺书劳之,高爵显荣之,国家方竭天下之力以供此镇,居室填密商贾云集洵大都会也……”

墙子路的长城也非常有特色,垛口相连,每隔150米左右,即建敌楼一座,并在城墙上架有直径一尺长丈余的铁炮。墙子岭关前二里的山顶上有烽火台,可望见数十里外的敌人,一有敌情,立即点燃狼烟发出信号。

墙子路长城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就是这里的全国唯一的“V”字形长城。登墙子雄关北望,沿着近乎于90度直角的山凹处,古代的工匠们依山就势修建了整齐的长城垛口。无论远观近看,皆为标准的胜利者之“V”的手势造型。

2015年,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徽标设计,就是以长城图案组成展现胜利的“V”字,和这里的“V”字长城很像,于是有人猜测,徽标的设计者就是以墙子路“V”字长城为蓝本设计的,但也有人说是巧合。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长城图案中展现胜利的“V”字,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长城精神。

清代,墙子路亦是保卫京师和清东陵的重地,但已与明时天壤之别,驻军不过三百人。至民国时,这里土匪横行,后日寇入侵,当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墙子路营城亦毁。

墙子雄关,也因战乱频仍,大部分被毁。如今仅留北城墙残存,城北门的砖券拱门亦存。墙子雄关东南的长城保存较好,而靠近墙子雄关北沟的城墙内侧已有部分坍塌。墙子路向西北方向的长城为包砌城墙,城砖已多被拆毁,唯墙内的夯土及垫石尚存。

说不尽的古迹庙宇和传说

墙子路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古迹庙宇亦非常多。

据史料记载,当年墙子路地区有三堂庙、土地祠、观音洞;北上坡子上有火神庙、关帝庙、真武庙、马王庙、城隍庙、药王庙、文昌阁;东城外有龙王庙、东庵庙,西城外有玉皇庙等,共计十余座,村头路边的山神庙、土地庙还不在其数。这些庙宇,有些建的规模很大,非常雄伟。

据当地蔡世文先生所著《我的家乡——墙子路》一书记载:在建筑规模上,除五道庙、观音祠、土地祠是一间小庙之外,其它各庙均有三间正殿,漆梁画壁,兽脊飞檐,堪称雄伟。尤以三堂庙和东庵庙规模较大。正殿之外,还有东西禅堂,关公配殿,两道山门,两层禅院。迎面均有敬神演戏的大戏台,各有看庙和尚一名,东庵庙门外,两棵大傻杨和三堂庙戏台内外的两株古槐,均高有六、七丈,四人合围。戏台外之古槐,年久中空,已存半壁树体,亦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可证庙之古老,约有四、五百年。

不过这些庙宇,历经战乱,基本上荡然无存了。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10年,村里重修了三堂庙和观音洞。

三堂庙,原址在墙子路城内丁字街的北面,当时,建有前后两殿,前殿供的是关公画像,墙壁上有如斩华雄、单刀会、斩蔡阳、水淹七军等笔画,栩栩如生。后殿建筑精美,兽脊飞檐,画栋雕梁。正门上方挂有“佛光普照”匾额。殿内是如来佛塑像,东西是菩萨塑像,西面是三位娘娘塑像。奇特的是,其中一尊娘娘塑像怀抱婴儿,相传凡有婚后不育的妇女,皆可在每年正月十五来此敬香求子。靠西边另有一尊塑像,当地人叫喉骨老爷。传说有患气管炎、百日咳的,只要在大年三十晚上,给他敬香,在他脖上挂咸菜,病可除。

三官庙重修后,只保留了一座大殿,殿前是一个小广场,成为了村里逢年过节举办花会的一个主要场所。

观音洞也是墙子路的一处名胜,它是依托一座天然石洞而建的庙宇,洞中供有一尊观音菩萨坐像,其后有泉,取之不竭。后几经战火,以及1956年修京承铁路,庙不复存在,惟古洞尚存。2010年,村里在原址上重修庙宇。

除了庙宇,古迹和遗迹也很多,诸如“V”字长城、墙子雄关,还有古塔、砖窑、都司衙署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砖窑。

墙子路的砖窑有十座,在营盘沟口东高岗上,当时为修建长城而建。就地取土烧砖,20世纪50年代,在这里曾挖出过整窖砖,如新出窑的一样坚固。在司马台、金山岭等长城上均可发现刻着“万历五年墙子路造”字样的砖,据当地村民讲,刻上这些文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当时为了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哪段长城出现了质量问题,就可以凭此追责了。只可惜,这些砖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取土垫地窑址无存了。

墙子路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不过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这里因明代地处要塞,民间故事多与战争有关。在雄关的关口外有一条沟,当地称为西沟,据村民们讲,相传李闯王手下一股兵卒在山海关大败,被吴三桂率清兵追至此处,双方展开激战,战死者无数。而且,当时有很多逃难的百姓,也正在沟中躲避,大部分在混战当中伤亡,尸积如岗。后来当地的百姓就把这里称作肉岗沟了。像这样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炮打安营寨、将军坟等,一直在当地口口相传。

在墙子路,还有一大特色,就是这里远近闻名的花会表演。早在1936年,村里就联合四乡成立了由十三档花会组成的“同意圣会”,虽历经战乱,久演不衰,如今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村里举办花会表演时,都会吸引包括来自周边区县乃至北京城里的众多游客,前来赶会,盛况空前,而这也成为现在墙子路村一个响亮的品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