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是“大雪”节气,气温比城里低好几摄氏度的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迎来了比往常更多的游客。置身这个位于怀柔区北部山区的满族乡,人们除了可以欣赏到各类民族风情展演外,如今还多了一大看点,那就是取上一册出版未久的《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便可以查阅到彭姓满族人氏与几百年先祖的血脉关联。
虽说早些年这里也流传着版本各异的家谱,但新近推出的这一册,堪称“集大成者”。一方面,它不再局限于一乡一镇,而是集纳了全市仅有的两个整建制满族乡——长哨营满族乡和喇叭沟门满族乡,以及汤河口镇,它们共同组成北京著名的满族人口聚居地“汤河川”,以彭姓为主的满族人在那里繁衍生息历史已超过360年;另外,合出的这册家谱校正了此前存留的不少谬误,更接近真实历史。
做成这件事情的,是现年73岁的彭毓睿。出生在喇叭沟门满族乡苗营村的他在讲坛奉献了大半辈子,2004年退休后还总想着为老家再做点事儿。巧的是,2006年怀柔区成立了汤河川满族民俗文化研究会,由彭老爷子负责编写《怀柔满族》一书。在采风过程中,一位名叫彭明山的老人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一本家谱送给他。族谱里记载,汤河川彭姓满族祖居山东,后移居沈阳城外,顺治二年(1645年)奉旨入关。康熙年间,彭姓祖先彭商征台有功,受康熙帝嘉奖,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并将彭姓族人抬为旗人,同时恩赏密云庄禾屯及怀柔汤河川,供其生计及狩猎之用。
至于缘何对家谱有如此深的使命感,彭毓睿笑称源自儿时经历。“打我记事儿起,每年的年三十儿各家各户都要拜祖案,看家谱。谁家娶媳妇,谁家生了娃,谁家老人去世了,都会写进家谱里,我从小就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希望现在的人们,尤其年轻人,能够重新走近家谱,重视自己的家族历史。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得做到信息准确。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他一趟趟去走访,最远还到访过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争取面对面获得一手消息。由于上了岁数,腿脚不便,加上高血压、糖尿病,有时他得带着胰岛素登山进村。“有些老人年纪大了也记不清,我就让他们聚在一起回忆,最后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结论。”对于那些不在北京境内的彭姓人,彭毓睿就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他们所在的彭姓分支。为了多渠道获取资料,他还学会了使用微信。
彭毓睿也没少遇到对家谱不感兴趣的同族人,他们常常甩下一句“你整这事儿有啥用”,就不再搭理他。这确实给编撰带来了不小麻烦,因为每个人都是家谱中的一个节点,某个节点连不起来就不能形成完整的分支。好在他收获更多的还是支持。“四年多里采访了七八百人,大多数人觉得我做的是一件利在后世的好事儿。”与老式家谱不同,这本家谱摒弃了“女不入谱” 的旧习,实行男女均入谱的新规。“其实还是有遗憾的,以前很多分支没有记载家族中的女性。”这无疑给编撰新版家谱添加了难度,可凡事都爱较真儿的老人更在乎这本册子今后能为更多人提供便利。
身为京郊最北的满族乡汤河川,这些年凭借二魁摔跤、蹴球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方面做得风生水起。而《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的诞生让来汤河川旅游的人多了一重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渠道,也引发更多人前来探寻究竟。“民间有言‘了解宫廷历史看故宫,探访满族民间文化还看汤河川’,不少居住在京城的满族老人就常来这里凭借家谱寻根访祖。”彭毓睿说,好几位做旅游的友人和他反馈,以前汤河川的旅游项目只有吃喝玩乐,现在能给游客们讲讲彭姓家谱了。有了文化厚度,前来这里赴一场“乡愁”游的客人越来越多。
一书激起千层浪。老爷子介绍,一位山东的彭姓人士得知彭姓家谱后,特意打来电话想要从中寻根。而且,它带来的影响还波及其他姓氏,“他们和我说,希望借鉴彭氏家谱的谱系结构,写出一本属于自己姓氏的家谱,找到与祖先相连接的根脉。”谈及今后打算,彭毓睿说自己还要写书,“写一本《汤河川彭姓满族》,专门讲讲彭氏一族的文化、历史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