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戏剧文化历史悠久的杨家村
2020-05-25 网友投稿

京西斋堂川流传着顺口溜曰“杨家村的戏,吕家村的地,诗人出在张家村,秀才出在杨家峪”。说起杨家村的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得从民国初年说起。

麻来喜回乡,组建戏班

麻来喜原本杨家村人,父亲去世后,其母亲把他带到房山青土涧村,他在那里长大学戏,在村里按辈排,是“永”字大辈,所以,村里的人都管他叫麻来喜爷,其真名则不知叫什么,在民国初年的一个冬天,杨明度领着麻来喜回到家乡,在当时张杨二村 合着打戏,但杨家村人早就有自己打戏的想法了,正逢麻来喜回到家乡,说学就学,为了打戏杨明三卖了房子支持,开始招收了一批大龄青壮年,开始试学,大多数人都不行,为此麻来喜和杨明三商量决定招收一批十几的小青年,于是杨文福、杨明国、杨俊山、杨俊贤、杨明祥、杨明银、杨明亮、杨明楼、杨明广、杨明礼、杨明才等人报名参加了戏班,正式拜师学戏。定了严格训练制度和学习计划,麻糊亮就起炕练基本功,踢腿、劈叉、站桩、喊嗓子,白天口传戏词,排练,教文武场,经过数月的学习,到了第二年正月初几儿,村中决定搭台唱戏,戏台搭好了,台底坐满了煤窝的父老乡亲,有老大爷、老大娘、姑娘小伙子、年轻的媳妇儿抱着孩子,领着玩童都来看戏,经过抹眉画脸的上场一唱,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唱得有板有眼,武打套路较熟,给村里百姓,给煤窝的群众文化生活凭添了无限快乐的情趣,深山小村的文艺气氛活跃了,锣鼓一敲响铛铛,胡琴一拉声悠扬,笛子一吹音宛转,演员亮相真叫棒。正月这么一唱,村民演员打戏的积极性、热情更高了,想扩大剧团再多招些人,但是话说回来,唱戏本身是文化消费,处处得花钱,私人打不起戏了,从此就交给了村中,村中下大力气支持,把坨上两棵大松树砍伐了卖了给戏班制戏装,就这样再经过几年的学习演出,演员的演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八宝山首演,新秀初露锋芒

话说1918年八宝山庙会,不知怎地邀请杨家村戏班,初生牛犊不怕虎,演员教师都想借这次机会闯一闯,历练一下,到了八宝山之后,赶到唱戏的这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用说唱戏,胆子小的连台也登不了,可是戏班的教师麻来喜和演员们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杨家村的戏只准唱好决不能给杨家村人丢脸”。结果全体演职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第一天先唱三出戏,第一出《秦琼观阵》,杨文福饰罗州;第二出《伐子都》,杨文福饰子都;第三出《黄鹤楼》,杨文福饰周瑜,他武功扎实,扮相俊美,嗓音亮,身材苗条,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样样儿皆行。那周瑜演得真叫棒,当时台底下掌声雷动。结果惊动了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大师,欲收杨文福为弟子学京剧,给安家费300块现大洋,表扬戏唱得好,并给戏班起名叫“喜顺和”班,从此杨家村的戏在八宝山唱响,享誉京城,后来各地邀请就到各地方巡回演出,如门头沟、鲁家滩、斋堂川、大安山、房山等地。

继往开来、任成兴堪当重任

麻来喜经过十几年的辛勤汗水,教了很多出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如杨文福、杨明国武生演的好,杨明亮猴子戏唱的好,杨俊山、杨明楼胡生儿唱的好,杨俊贤掌板鼓打得好,为杨家村打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麻来喜之后有几位教师来到杨家村教戏,如赵喜奎、陶氏夫人两口子,时间都不长。特别是清水“宽顺班”有名的教师杜长旺,也到杨家村教了一段时间,例如≤芦花记≥、≤法门寺≥、≤牧羊圈≥等戏,他走了之后村中戏班诚请了房山秋林铺村的任成兴当教师(他也是麻来喜的弟子),又重新招了一批年青的演员:如杨俊茹、杨俊才、杨俊森、杨德仁、杨自信、杨德章、杨自清、杨德臣、杨和春、杨和井、王林、杨明勤、杨俊芝等人。

任成兴一教就是几年,教了很多大套路的戏,如《下河东》、《麒麟山》等,培育出了好多新秀:如杨俊才的武生、杨自清、杨德章的青衣、杨自信、杨和春的胡生,杨自信时人称“铁嗓子”,《下河东》戏的王子唱的好。值得一提的是四十年代还排演了现代戏《血泪仇》,内容是国民党抓壮丁的事,说明杨家村的戏是紧跟着当时革命发展形势的,是为解放事业而作宣传工作的。任成兴是位很有成就很有建树的戏曲教师,为杨家村戏的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后继有人,兴盛不衰

任成兴不当教师回家乡后,后来戏班就没请专门的教师, 而是演员自传自教,解放初期排演的《三打祝家庄》就是杨全义念的戏词,杨俊贤担当总导演,当时全戏班有五六十人,可见杨家村“喜顺和”班后继有人,兴盛不衰,杨家村的戏经常到斋堂川演出,人们都夸赞杨家村戏唱的好,有水平。

杨家村“喜顺和”班从麻来喜教师到解放初期共有172出戏,可说是不少,先列举如下戏牌:

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狗,牧羊圈。

黄鹤楼,带水战,四郎探母,带交令。

薛平贵,上金殿,秋胡采桑,窦娥冤。

下河东,麒麟山,罗通扫北,上天台。

阴魂阵,辕门斩,桂英挂帅,平西涧。

空城计,借赵云,逼上梁山,血泪仇。

杨家村过年过节唱戏形成习俗,一直到1964年四清工作队进村才停下来。1979年冬天,党支部决定恢复戏班并出资五千元购置戏装、乐器等,由原来的老演员杨俊茹、杨俊才、杨德臣、杨全耕、等人教戏,有十几个青年人学戏。

1993年杨家村戏班在门头沟影剧院演出成功,受到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当时的主要演员有:杨义臣、杨俊仁、杨全耕、杨金贤、杨和彬、杨连珍等。

追本溯源,民间生长

杨家村的戏来源于山西梆子(山西梆子分南北中三路,究竟起源哪路还有待考证),不过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斋堂川、大安山、煤窝,大都是明朝从山西省大槐树底下过来的移民,同时把山西梆子戏曲文化、文明习俗传承过来是勿庸置疑的,不过它产生于民间,又在民间扎根、 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特点如下:题材广泛。从春秋战国到解放初期,跨越几千年的岁月,几乎包括了历朝历代的故事。从内容上看故事题材丰富,从天上到人间,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神话到百姓生活。

成本大套的戏多,一演就是一天一夜。如:《下河东》、《麒麟山》。

前文后武,文武带打的戏多。如《穆桂英挂帅》≤阴魂阵≥。

讲究戏曲程式套路。像挑帘、捋髯、台步、圆场、飞脚、扇子、串子等动作一丝不苟,和武场配合天衣无缝,对白很有韵味,唱腔悠扬婉转。如“十三咳”使人感到绕梁三日,余音不息。

敬业、奉献精神

杨家村的戏在那个时代,靠私人和村中的力量请教师打戏,组成戏班,经过数十年的传承演唱,已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名扬京西,享誉京城;优秀演员不断涌现;戏曲常演不衰,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回想起来在过去的岁月里,农民百姓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经济并不宽裕,有时温饱都没有保障,村中也没有经济实力,国家更谈不上拨款,那么杨家村的戏是靠什么力量发展起来的呢?是靠杨家村人民群众高尚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杨家村只要说唱戏,村民的热情就高、劲头大、精神气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在“闹日本”的战乱年代,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村里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先把戏箱藏好,然后再跑到山上去, 千方百计维护本村戏曲事业。

在往昔,不论是学戏、唱戏,还是搭台、演出等劳动都是义务的,村里不出钱,国家不拨款,唱戏不但不挣钱而且还得花钱,随时添置乐器、戏装、彩子、网子等东西,实在没有经济来源时,当事人只好卖地。所以就有了“杨家村唱台戏,吕家村买田地”的顺口溜。

唱戏、听西是百姓群众的“乐呵”。在过去的岁月里,农村没有别的文化生活,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不像现在有电视、电影、电脑、收音机等娱乐工具,所以农民百姓就把自娱自乐的唱戏当成了唯一的精神享受,精神“乐呵”。不怕生活上的贫穷,经济上的困难,不用说过年过节,就是在夏、秋,农闲时,大家伙一组织搭台戏就唱起来,可以说,杨家村百姓历来很重视文化生活。因为唱戏,杨家村百姓还养成一个“好客”的习俗,“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迎送远近亲朋好友,盛情招待八方客人。

丰富文化生活,启迪心灵世界

古老的戏曲宣传的是忠孝节义和行善止恶的观念,在旧中国,孔孟之道是主导思想,忠臣孝子人人敬,奸臣逆子人人恨。传统的戏曲宣传的是古老的文明,忠于国家,孝敬老人,家庭和睦,天经地义。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唱戏对乡村文明,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使人向善,见贤思齐。杨家村的戏,影响是广大的,深远的。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戏曲文化

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抢救、整理、挖掘、创新古老的戏曲,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重任,因为它是可贵的文化遗产,很丰富的精神家园。古老的山梆子戏曲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它,爱护它,传承它、弘扬它。使他更好地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是为新农村民俗游服务。在百花齐放科学和谐的春天里,“杨家村的山梆子戏”必将能够成为杨家村的特色的文化产业。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