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来灵水村除了听戏、观寺还有其他玩儿法等着你的到来!
2020-05-25 网友投稿

龙王庙戏台

建于明代,与南海火龙王庙山门相对。戏台坐南朝北,建在石砌台基之上,1985年被门头沟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庙前边这座房子是明代建造的戏台,每年风调雨顺庆丰收,逢年过节,都要在这里唱戏。灵水村里有戏班子,唱得是蹦蹦戏,蹦蹦戏是评剧的前身。灵水的蹦蹦戏十分有名,除了在本村唱以外,还经常被请到外村去唱。

灵泉禅寺

始建汉时。明《宛署杂记》中记载:“灵泉寺,在凌水村。弘治年(1488—1505)僧员海重修。”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明嘉靖十二年(1531)重修,现仅存山门及影壁和汉白玉质须弥碑座一个。庙遗址内有两棵银杏树,其中一棵为雌雄一体。东边的山上,有一个石人,好像站在那里往黑板上写字,所以灵水村才出文化人,这就是灵水八景之一的“东岭石人”。灵泉禅寺,原来名叫“瑞灵寺”,表示这里充满了祥瑞灵秀,是一个风水特别好的地方。从明代重修之后,改名为“灵泉禅寺”。原来灵泉寺规模很大,有天王殿、三世佛殿、三大士殿,还有一座白塔和许多配殿,如今仅剩下了这座山门。灵泉禅寺据《宛署杂记》记载,建于汉代,比著名的谭柘寺还要古老,是京西最古老的一座佛寺。

东 山 石 人

站在村中向东约20华里左右的一座山上,有一石人在山顶高高站立,一手伸出去像是在黑板上写字,其形状好像一教书先生,村人传说灵水村出文人与此风水有关。很久以前,灵水村住着一家三口,丈夫名叫谭喜,妻子二萍是位貌似天仙的大美人,他们有一子叫栓栓。一家三口靠租种财主家的土地为生,一天财主打其门前经过,见二萍长得貌美如花,顿时起了色心,两眼不离其身,这些都被财主的管家“坏蛋皮”看在眼里,他给财主出了个主意,结果没过几天来了几个衙役将谭喜抓走,糊里糊涂坐了两个月的牢后,不明不白的又被放了出来,等谭喜回家一看门前杂草丛生,屋里破烂不堪,二萍和栓栓也不见了。原来在谭喜被抓走的第二天,“坏蛋皮”就带家丁把二萍抢进了财主家,强迫二萍嫁给财主,二萍誓死不从,为了保住自己的清白,免受财主的侮辱,撞死在了财主家里。回家的当夜,谭喜做了一个梦,梦见二萍对他说:“喜子,我对得起你,你要把栓栓养大为我报仇,你想我的时候,就往东边的山上眺望,最高的山顶上站着一个石人,那就是我变得。”第二天清晨果然在东边山上耸立着一尊石人望着家乡招手。这座石人大家只有在灵水的地界内才可以看到,因为灵水村是二萍的故乡。

“君 子 不 争”碾

碾子由石制的碾盘、碾砣和木制的碾框三部分组成。推碾有人工、畜拉两种。用驴推碾为防止牲口头晕,专门做有一双蒙眼扣在牲口眼上,为防止牲口抓嘴吃粮食,常给它戴上铁罩做的嘴子,这样就万无一失了。灵水村碾子多,但最值得一谈的是村西北刘姓碾房,在这里碾子都是一样,关键在于碾房墙壁上的“君子不争”四个大字,这是举人刘增广书写的,可惜日久天长题字早已不存,区四个字地选的好立意更好,经常看到“君子不争”就会想到邻里己间推碾子不争先后,进而还会想到街坊莫争房墙、地头,举一反三不仅不争房地、不争恶气,还应济危扶困,敬老爱幼,一家有活四邻帮忙,这种谦和宽容、互谅互让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讲到这里可以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接到家书让其帮助疏通打赢争墙的官司,他却写了一首小诗寄回“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天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此诗后两句意义深远,毛泽东在1956年11月30日接见原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就曾说过这两句,不过尤金时恐怕未解其意。

商号:灵水村清末民初一度商业繁盛,著名店辅有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济善堂等“八大堂”。

三义隆

门楼的墙腿石雕刻很有特色,左边雕刻的是荷花,象征着家庭和美;右边雕刻的是牡丹花,象征着富贵荣华。“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八个字充分体现出灵水村文化内涵的厚重。灵水村每家门楼都有墙腿石的雕刻,左右两侧的图案都是不相同的。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四合院,门前有照壁,上写“戬榖”两个大字,院内有一座山影壁。进院子后,东西房各三间,南北厢房各两间,依照地形,西房为上房。清水脊,两头高翘蝎子尾。屋顶上是板瓦合瓦,有雕花的瓦当和滴水,房子全部为硬山式,是清代典型的民间宅院建筑。窗户是步步紧,窗棂上雕有“喜鹊登梅”。再看南房的墙腿石,雕刻的是莲花和莲蓬,象征着和美,在花盆上各雕有一枚清代的铜钱,左右是满文,上下是汉文“当十”两个字,象征着“钱满贯、花不完”。

门楼上面清水脊,两头高翘蝎子尾,脊的左下方雕刻着三条鲤鱼,头对头成三角形,寓意着家庭和睦,积极向上。脊的右下方雕刻着一条大鲤鱼,寓意着后代要有鱼跃龙门之势。这两处雕刻透露着山地四合院建筑风格一种不对称的美。

在院子的东南角有个地窖口,从这里下去,是一个很大的地窖,整个东房下边都是空的,这就是古代的地下室。

谭宝民家的五间北房很有特色,高大而宽敞,中间的三门前出廊,有楹柱支撑,两侧的暗间却并未出廊,而是充分利用了空间,而扩大了居室的面积。房子的前脸没有坎墙,全部的木装修,房子全部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这种房子颇具豪门大户的气派,在山村是极为罕见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