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神道上石像生中的石人,在古代也称作“石翁仲”。翁仲本是个人名,他姓阮,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名大将。他身高力大,曾奉命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山县),防范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纪念他,下令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给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便把立体的人物塑像泛称为“翁仲”,石雕的人物像因此被称为“石翁仲”。
明十三陵长陵石翁仲在雕塑上有两个特点。
造型匀称,雕琢精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这组石雕具有写实和手法细腻的特点。将军像甲胄形象逼真,人物神态威风凛凛;品官与功臣,则神态恭肃。其雕刻之精细入微,乃至须眉纹络,衣纹飘转都一丝不苟。这种雕工精细而又略带夸张的雕刻手法,似神来之笔,使它与雕梁画栋、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和壮丽的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衬托出了陵宫主体建筑的肃穆庄严和雄伟壮丽的形象。
搜索
复制
<br>
真实的反应了明代文武官员的朝服服饰特点和侍卫将军的甲胄形制。
朝服,是文武官员在大朝会时穿用的礼服。其衣物的组成包括冠、带、衣、裳、中单、蔽膝、绶、佩、袜、履等。其制度见载于《大明会典》。然而,《大明会典》虽然是专门记录明代曲章制度的书籍,但对文武官员朝服的制度记录却较为简单,而且缺乏直观准确的图样。而长陵神道的品官和功臣雕像则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例如,品官像的冠雕为七梁的梁冠,功臣像的冠雕的是七梁冠外加笼巾貂蝉(相当于侯或伯的等级)的样式。
《大明会典》图样虽然画清了冠的梁数和笼巾上的立笔、雉尾,但梁冠、笼巾上的装饰图案却没有画,而石像生中品官和功臣冠上的装饰图案却精美异常,笼巾上的貂(明朝用雉尾代)蝉的样式也非常清晰。又如,石像生中品官、功臣雕饰中玉革带前悬蔽膝,后面悬绶,以及左右悬挂的佩,雕刻得都非常具体,但《大明会典》的图样则只是个示意的图,不仅长宽尺度的比例不合适,装饰图案也不规范。另外石像生品官、功臣像在脖领之下均雕有方心曲领装饰,而《大明会典》却没有记载这种装饰物。
石像生中石雕侍卫将军的甲胄装饰参考价值尤其珍贵。《大明会典》以及《明史 * 舆服志》虽然对明代侍卫将军的甲胄装束有所涉及,但记载都很简略而且没有绘制图样。而明十三陵长陵石像生侍卫将军的雕像则雕刻非常精到,其甲胄的样式涉及了头鍪(凤翅盔)、顿项(护颈)、云肩、甲身、披膊(护臂)、圆护、兽头吞口、臂鞲(护肘 )、革带、抱肚、鹘尾(悬挂于小腹前)、腿裙(护腿 )、战袍、战靴 、绊甲丝绦等不同物件。铠甲的样式则有鱼鳞式和锁子式等多种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