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色小吃饹馇饸 “正根儿”原来在通州
2020-05-30 网友投稿

饹馇饸的起源与通州大运河颇有渊源。运河上的船工从山东带回的煎饼受了潮,媳妇怕糟蹋了,就把煎饼卷了放到油锅里炸一下,没想到酥脆可口,就此流传开来,演变成一道小吃......

老北京人正月里宴客,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菜:饹馇饸(gē zhi hé)。它能当主食也能当冷盘小吃,口感酥脆,咬上一口满嘴生香。卖传统食品的店铺里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回家无需加工,摆盘直接上桌特别方便,这也让饹馇饸格外受欢迎。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饹馇饸的“正根儿”原来在通州。


饹馇饸的起源与通州大运河颇有渊源。运河上的船工从山东带回的煎饼受了潮,媳妇怕糟蹋了,就把煎饼卷了放到油锅里炸一下,没想到酥脆可口,就此流传开来,演变成一道小吃。

据说饹馇这个名字的来历还与慈禧太后有关。当年,吃腻了满汉全席的慈禧总让御厨们头疼,他们挖空心思研究新的菜式。一日,御厨们根据民间方法,把绿豆面摊成薄饼,再切成小块下锅炸制后呈给慈禧。慈禧尝到这道菜时,感觉有股子特别的香脆,就问这菜什么名字。太监答:“回太后,这道菜还没名字,等太后赐名呢。”随后叫人撤下这菜。太后一看忙说:“别,先搁这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的赐名,就赶紧宣:“太后赐名,饹馇!”从此饹馇因为谐音而得名,也成为历史上一段笑传。


“刘老公庄儿,好地方儿,户户的饹馇能透光儿……传统的做法不走样儿。”通州刘老公庄饹馇饸制作技艺流传至今已有300年,是运河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的饹馇饸用的是豆面和玉米面,刘老公庄饹馇饸的原料全部选用东北的有机绿豆。饹馇饸的制作工序较多:选豆、破瓣儿、泡豆、淘皮、磨浆、摊制、卷裹、切卷、油炸、脱油、包装……制作出来的饹馇饸有薄、香、酥、脆等特点,现已被列入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饹馇饸流传至今,演变出了众多吃法,最为讲究的叫“金屋藏娇(焦)、一二三四五”。就是一张饹馇(金黄色薄饼)、两根小葱、三片肘花、四个饹馇饸,五指一并,放在耳边,听见响脆的一声“咯吱”,就可以入口了。听其声,品其味,个中美妙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