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带来灵水村说不尽的百年人文系列最终篇,这一次我们为大家带来三个故事。
【从题字、“请客”,看文化人的治村之道】
在当时,石碾不仅是思念的寄托,更是高端的研磨工具,在谷物加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村中碾子少,用者多,为避免日常使用中发生争抢,村中举人在碾房墙壁上写下“君子不争”,以此倡导大家像谦谦君子那样相互礼让。
如此生活琐事都能尽显君子风范,足见灵水村崇文尚礼的乡风村貌。
能有如此素养,既得益于村中文人的循循善诱,更离不开贤达之士的以身作则:为了“猪鸡圈养”的村规深入人心,便有贤士故意放自家猪、鸡出圈,任其村中乱跑,随后遣家人捉来困好,当着一众村民宣称自己有违村规甘愿受罚,遂宰猪杀鸡分发各家,昭示村民以己为鉴,共守村规。
【钱不是万能的,只为钱是万万不能的】
正是这些学者和贤士的言传身教,把灵水村治理得风清气正。让一代又一代的灵水子孙耳濡目染于先人的温良恭让,将灵水美德于潜移默化中薪火相传。
温文尔雅的君子、学富五车的文人并非灵水俊杰的全部,品学兼备的灵水人还是不容小觑的商贾之才。
学而优则仕,学而达则商。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灵水村经商者不在少数,所开商号更是遍布京津。
财源广进的灵水人既是儒商,更是德商,他们为富且仁、从商不奸,皆因血脉中的灵水本色。
这让他们在唯利是图的商海中洁身自好,始终保有着泉水般的清澈纯净。
【来灵水,我们带你穿越三百年】
小村故事多,从一碗秋粥聊起,竟道出如此多的美德佳话:爱心捐助、共喝秋粥、核桃晚打、龙池三禁、诗书继世、君子不争、猪鸡圈养、生财有道——这“八德”故事浓缩了灵水村的百年往事,更是世代传承的人文典粹。
先人已逝,往事随烟,留下的精神财富继续滋养着一辈辈的灵水后人。
为了让璀璨的灵水文化得以更好传播,灵水村力邀知名画家绘制了《灵水秋粥图》,并将刘懋恒的施粥义举搬上舞台。
从平面到立体,通过多纬度展现,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一幕——时空穿梭、跨越百年,成就了一场今人赴约先贤的文化之旅。